2013年8月27日 星期二

政府網站建置及營運作業參考指引 附件

政府網站建置及營運作業參考指引 附件

顧客關係管理CRM與資料探勘

顧客關係管理CRM與資料探勘

拍賣網站顧客關係管理之互動策略研究

拍賣網站顧客關係管理之互動策略研究

引自  https://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20&cad=rja&ved=0CHYQFjAJOAo&url=http%3A%2F%2Fetd.lib.nsysu.edu.tw%2FETD-db%2FETD-search%2Fgetfile%3FURN%3Detd-0705106-120541%26filename%3Detd-0705106-120541.pdf&ei=h7ccUtqIMsTskgXnz4DADQ&usg=AFQjCNF3IKl4xJTpgoWEMXpXdzgokdkbKg&sig2=8hxHhaHjrR91U-ZWh6ahRQ

顧客關係管理(CRM)及顧客服務


顧客關係管理(CRM)及顧客服務

顧客關係管理


顧客關係管理







夥伴關係管理概述

夥伴關係管理概述

引自  https://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12&cad=rja&ved=0CDcQFjABOAo&url=http%3A%2F%2Fcca.yuntech.edu.tw%2Fcca%2Fedu%2FSubject%2Fsubject_doc%2FPRM%2FPRM_00.doc&ei=h7ccUtqIMsTskgXnz4DADQ&usg=AFQjCNFZlCnh9gW1YH1yz_NeJgQ5sWGGUA&sig2=UAmkBf4urI2-6_cDvs0KcQ


在網際網路的出現時,曾一度讓大眾誤以為間接銷售通路將很快消失,然而事實證明,網際網路的出現不但不會對間接銷售通路造成威脅,反而更方便廠商有效管理間接銷售通路。為了因應變化快速的消費市場、取得持續的競爭優勢,廠商勢必不斷推出新產品或服務,在這種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新產品或服務上市的時間若是越短、不但能搶得先佔優勢,也能延長產品在市場上的時間。透過間接銷售通路,正有助於廠商縮短產品或服務的上市時間。此外,廠商選擇間接銷售通路的原因還包括:直接銷售的成本遠高於間接銷售、以及能提供更多的附加價值給客戶,表1-1彙整出間接銷售通路的優點與挑戰。

學習比爾蓋茲 用創投模式做公益

學習比爾蓋茲 用創投模式做公益



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又創業了!創業前,他準備了兩年,還參加面試!
「你為什麼要做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為什麼不捐錢就好?」「你有多大的決心?」。二○○六年八月,在美國加州一個簡單的辦公室裡,張明正與妻子陳怡蓁並肩而坐,會議桌對面的人尖銳並如連珠炮般,丟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質問。張明正表情嚴肅,字字斟酌的,清楚描述對未來的夢想……
爭取社會企業學習機會大老闆努力準備兩年
這裡,是由惠普創辦人惠烈(William Hewlett)以他與妻子為名所成立的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基金會,每年只提供約二十個名額,訓練做社會企業的人才,並且到非洲等地實地考察。兩個動輒談判訂單金額上億的創業家,為了爭取這個名額,緊張惶恐如第一次面試工作般,只因為,「社會企業的個案經驗太難求,我們非常渴望。」張明正說。
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是張明正這次創業的目標,這是他一生中的第四次創業,張明正在第三次創業才成立了趨勢科技。
社會企業是目前全球熱切討論的新議題。根據英國貿易及工業部所定義的社會企業,雖然本身是企業的型態,而且要有獲利,但主要目的是改善社會,盈利是用來投資於企業本身或社會,而非為了替股東謀取最大利益。
最標準的例子,就是剛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尤努斯。他所創辦的鄉村銀行,給窮人貸款,銀行本身可以獲利回收,但是也有效率的解決了孟加拉的窮人問題。

資訊素養與 Big6 學習模式

資訊素養與 Big6 學習模式

引自  http://winlab.ee.yuntech.edu.tw/Vorlesungen/Big6/Big6-Highlights.pdf

身處一個資訊暴增的時代,各式各樣的訊息充斥、累積愈
來愈多,但面臨問題時卻是否慨歎“頓時不知該從何著手”之感呢?在現在的時代
中,我們最大的難題已不是找尋不到可用的資訊,而是如何讓自己不會在資訊的
大海中迷失、耗費過多的時間與精力卻仍無法有效地獲致解決方案。為此,學校
正在推廣一種名為 Big6 的學習模式,這套方法猶如航海羅盤,提供指引,目的
在協助同學具備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具備尋找、組織、評估、利用和
創造資訊的能力。

Big6 倡導、解決問題的步驟如右圖
所示:
1. 合理定義問題與範圍;
2. 思考解決問題的所有助力或資訊來
源,並評估最適用者;
3. 從最合適的助力中獲取解答,如向
專家、教師或助教請益、網路資訊
查詢、圖書館館藏資訊查詢等;
4. 摘錄所有的適用資訊;
5. 彙整、說明適用資訊;
6. 反思學習過程的改善。
Big6 概觀與運作範例請參見 http://winlab.ee.yuntech.edu.tw/Big6-Overview.ppt
它的內涵包括探索策略、圖書館利用(如何利用圖書館取得館藏或電子資料庫文
獻)、網路資源查找(有效搜尋網站的技巧、如何鑑別網站)、閱讀技巧(如何閱讀
文獻)、筆記技巧(知識統整、與既有知識作關聯)、製作報告技巧等

服務學習結合課程之模式

服務學習結合課程之模式


從學校教育制度而言,服務學習之推動,可以結合課程與活動方式進行。本手冊即分兩大類型:「與課程結合之模式」、及「與活動結合之模式」,加以敘述其可行之模式並舉例參考。 
一、服務學習結合課程之模式
     服務學習可說是一種教學方法,適用於課程之中,結合與課程內容相關知能之服務經驗,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與人格發展。為協助教師具體了解內含服務學習精神的課程設計,本手冊蒐集數篇課程教學設計案例,每一案例皆內含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策略、各階段工作及各週流程、合作機構、評量方式及其他注意事項。並將課程分為三大類:
(一)校訂共同課程:此屬學校訂定之共同課程,大多屬必修之基礎課程。猶如許多學校實施之勞作教育,但不同於校內清掃工作,此類課程融合社區服務歷程,安排基礎理論講座,以及課堂教師引導與討論,切實地協助學生達到課程所訂定之學習目標,例如靜宜大學大一必修之「服務-學習」及輔仁大學必修「大學入門」。雖是共同必修課程,但也可能針對不同科系專長,而修正其內容,例如,輔仁大學為織品服裝學系學生特別設計之「大學入門」必修課,以及體育系系務通過之「服務與學習」必修課。
(二)通識課程:則屬各校通識課程中心所開設之課程,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社會關懷、文藝欣賞與土地情操等發展全人人格的面向,此多屬選修課程。本手冊提供之案例包含環境與生態議題相關之課程,如「人與環境」及「多元文化服務學習」,以及積極培養學生社會關懷情操之課程,如「服務學習與生命關懷」、「服務學習-慈濟精神探討與實踐」、及「服務學習」課程。
(三)專業課程:則指各系所開設之相關專業領域課程,每一門課皆特別設計安排服務社區之作業項目,促使學生應用課堂所學知能,以提升學習效果。本手冊所提供之案例,包含社工系、師培中心、外語系、企管系、財法系、公衛系、兒童與家庭學系、影傳系、餐旅管理系、博物館研究所等系所提供之專業課程設計。

有效的學習模式

有效的學習模式

引自  http://ccp41256.pixnet.net/blog/post/87532526--%E6%9C%89%E6%95%88%E7%9A%84%E5%AD%B8%E7%BF%92%E6%A8%A1%E5%BC%8F

 根據NLP(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神經語言學)的研究指出,一般人在學習一項新事物的過程中,大概可分為四個階段:

1.不知覺不足(Unconscious  Incompetence)
學習者不知道自己不懂什麼。原因可能有兩個:
(1)缺乏學習的方向與目標,同時也缺乏在實際運用上的回饋,不知道要加強那些部分,仍處在迷迷糊糊的狀態。
(2)自己不知道的事卻以為自己知道了,表現出一幅自以為是的樣子,排斥學習,類似自我催眠,是屬於無知的狀態。

2.自覺不足(Conscious  Incompetence)
當一個人自覺不足時,才真正進入學習的旅程。各種生活或工作上的挑戰,使我們遭受挫折、困難,這正是成長的契機。奇異公司總裁Jack Welch,是最擅長使用「伸展」(Stretching)的策略-把表現的標竿提高,完成不可能的任務。這種「伸展」
會使人打破現狀,嘗試一些以前沒有做過的事,因而再創高峰。因此,這種”自覺不足”的刺激乃是終身學習的動力來源。

3.自覺有能力(Consious  Competence)
在這個階段中,個人已對某種技巧有相當程度的掌握能力,懂得如何運用學到的技巧。

自我調整課業學習模式在學習輔導上之運用

自我調整課業學習模式在學習輔導上之運用

引自  http://www.fhsh.tp.edu.tw/sub/office04/work/%E8%87%AA%E6%88%91%E8%AA%BF%E6%95%B4%E8%AA%B2%E6%A5%AD%E5%AD%B8%E7%BF%92%E6%A8%A1%E5%BC%8F%E5%9C%A8%E5%AD%B8%E7%BF%92%E8%BC%94%E5%B0%8E%E4%B8%8A%E4%B9%8B%E9%81%8B%E7%94%A8.pdf

自我調整課業學習模式在學習輔導上之運用
--以復興高中學習輔導工作坊為例
對許多學生而言,國、高中的學習生活,除了壓力與無趣外,往往得到的都
是負向的回饋。學生們對於課業學習往往出於被迫的,不知所為何來,讀書祇是
為了考上大學嗎?負向的回饋經驗又往往使他們在學校生活中無法建立自信,進
而可能會引發行為或情緒上的不適應。對於這樣的學生,即使教師如何努力的加
課、考試,或給予更多的教材或資料,往往會得到更差的反效果。如何才能協助
我們的學生能從學習中獲得樂趣,得到成就感,並真正學到更多的東西,讓學習
成為真正有益於個體的生活及建立個體自信的來源。

利用雙環圈模式,再造組織學習力

利用雙環圈模式,再造組織學習力



無可否認的,知識經濟已經是未來社會的大勢所趨。唯有能夠運用知識、增進知識的企業,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商業競爭中取得優勢。在這樣的情勢下,「組織學習」就成為各家企業必須全心投入的重要活動。
而談到組織學習,除了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的《第五項修練》(The Fifth Discipline)之外,由克利斯‧阿吉利斯(Chris Argyris)與唐納德‧熊恩(Donald Schon)兩人所合著的《組織學習》(Organizational Learning),也是組織學習理論的經典之作。
阿吉利斯和熊恩都是組織行為領域的大師級學者,他們從70年代開始在麻省理工學院進行組織學習的相關研究,並在1978年發表《組織學習》一書,有系統地提出了組織學習的基本觀念和方法。
在書中,阿吉利斯和熊恩將組織學習界定為「組織藉由偵測與糾正錯誤而重新建構組織行為的過程」。
他們認為組織的學習有兩種基本模式,第一種模式稱為「單環圈學習」(single-loop learning),意指組織是透過「偵測錯誤-矯正錯誤」的過程來學習,而實現其現有的政策和目標。
第二種模式則是「雙環圈學習」(double-loop learning),意指組織不僅會透過「偵測錯誤-矯正錯誤」的單環圈過程去學習,更會再進一步去檢視組織的規範、政策與目標有無錯誤,並加以調整、修正,促成組織整體的成長。
阿吉利斯和熊恩指出,單環圈學習是一種適應式的學習,只能做到現有狀況的改善;而雙環圈學習則是一種創新式的學習,不只可以改善表面的錯誤,更可以促成組織內在深層結構的變革。
不過,組織和管理者多半會將自己局限在單環圈的學習模式,而不會採取雙環圈的學習模式,因此他們強調,組織必須要設法挑戰自己,利用雙環圈的模式來學習,才能真正發揮組織學習的效果。
此外,阿吉利斯和熊恩在書中也提出「再學習」(deutero learning)的概念。再學習係植基於單環圈和雙環圈學習的學習成果,是指組織對過往學習過程和經驗的深入檢討,從中發展出新的學習策略和機制。透過再學習,組織可以進一步整合既有的學習成果,並有效提升組織學習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建立學習型組織的重要基礎。

同步與非同步學習模式之探討

同步與非同步學習模式之探討


遠距教育(Distance Learning)的推動已行之有年,而其運作方式也由早期透過廣播電台,電視電台的線上單向傳送方式,演變為可以在網際網路(Internet)上進行教學活動的方式。這其中更可以結合隨選視訊(Video On Demand)、線上討論室(Chat Room)、留言版(Message Board)、輔以電腦多媒體教材等技術,以達到雙向互動的交流,進而提昇學習成效。這其中也因網際網路以驚人的速度成長,上網人數大幅地增加,大量多媒體資訊,在資訊的高速公路上快速的流通。和傳統的書本平面媒體或是電視廣播電子媒體相比,它所能帶給人們的是更新,更即時與更豐富的知識。網際網路提供多樣性的服務,透過WWW我們可以瀏覽來自世界各地各個組織、機構、公司甚至是個人所建立的網站,獲得自己想要的資料。利用E-mail、BBS、News,使用者可以和世界上的其他使用者以非同步的方式互相聯絡、討論特定的議題,而IRC聊天室以及視訊會議,更能讓多人進行同步的溝通。
         網際網路對於教育的影響,在於它能打破時空的障礙,如果我們以老師和學生所處的時間以及空間來做區分,概略可以將學習分類成為四個不同的情境,如表一[陳德懷,民88]顯示:

而教學方式包含了傳統課堂上課,同步網路教學以及非同步網路教學三種方式,簡述如下:
˙傳統課堂上課
        傳統課堂上課的學習方式是讓老師及學生在相同的時間,集合在相同的地點(教室),由老師講授課程內容、傳授知識,學生聽課,學習知識,在課堂上老師跟學生產生面對面的互動,學生對課程內容有不了解的地方,可以立刻向老師發問,老師可以馬上的把學生不懂的地方,再做更仔細的講解,解答學生的疑惑。
        這種教學方式的優點是師生間能夠產生即時的互動,老師可以從學生的反應中來了解目前學生的學習狀況,當大部分學生出現了對於課程不能理解的狀況時,老師就可再多做些補充說明,調整自己教學的方式,改進自己的教學能力。師生或是同儕之間建立起直接的關係,而形成一個學習的團體,在這個團體之中學生進行社會化的學習活動。
        但是傳統課堂上課方式的學習成效,和每個老師有很密切的關係,有些老師對於課程準備的很用心,教材製作很完整,講課又非常的清晰有條理,有幸修到這些老師所開設的課程的同學,自然可以學到很多的東西,反之,有些同學則可能因為老師的緣故,加深了學習的障礙。
˙同步網路教學
        目前將網際網路所提供的服務運用於教學上分為同步以及非同步兩大類,同步的網路教學主要是利用電傳視訊會議(video conference)的技術,讓身處於不同地點的老師以及學生,可以彼此看到對方的影像,聽到對方的聲音,進行課程的講授以及問題的討論,突破空間的限制,達到「面對面」教學的效果[楊家興,民87],但是限於現今網路的頻寬以及機器設備的成本,並不能大量地來推廣運用。

˙非同步網路教學
        非同步網路教學的實施方式,是由老師把教材製作成網頁,放到網路上讓學生來閱讀學習,老師可以指定作業題目、繳交作業期限,學生在期限之內將他的報告上傳給老師,老師再來評分,有的還有線上測驗來做為成績的評量依據。
        非同步網路教學方式優點是學生可以在任意時間地點來進行學習,不必侷限在課堂上來進行。學生也可以看到所有老師所準備的教材,和網路上其他的同學享有同樣的教材資源。而老師之間也可以觀摩彼此的教材,在去蕪存菁之後,網路上會出現製作的最完美的教材。
        非同步網路教學最大的缺點在於缺乏即時的互動,當學生閱讀網頁教材遭遇到困難時,只能利用留言版或電子郵件來尋求幫助,能不能得到答案或是什麼時候才能得到幫助,學生並不能掌握。當學習障礙一直無法克服時,勢必會降低學生學習的意願,影響學習的成效。
        此外,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和老師以及同學之間的溝通互動,這類社會化的活動,在學習活動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以現行的非同步網路教學方式,師生之間以及同儕之間的互動相當的有限,而老師對於學生的了解,僅能根據線上測驗的成績以及學生透過網路繳交的作業來加以認識。在這麼有限的資料來源下,老師實在很難去找出每個學生的人格特質,而當老師看到學生的學習發生了問題之後,也就不能根據學生的個人特質,做出不同的輔導補救措施。
        關於同步網路教學及非同步網路教學的特性,我們依其場地、時間以及實施的方式,整理出下表,由表中可以發現,同步網路教學與現行的課堂上課方式,相差不大,只是它是把原有單一教室,範圍跨大成為能提供影像以及聲音廣播的多個場地。而非同步網路教學,則是提供學習者最大的彈性及自由度,但是在如此不受拘束的條件下來進行學習,學習者本身的自治能力以及主動學習的態度,對於整個學習過程有非常關鍵的影響。
表二、 非同步網路學習與同步網路學習比較表
 
學習場地
學習時間
學習方式
同步網路學習
提供攝影及廣播功能的特殊教室
固定時間
老師負責教授
非同步網路學習
可上網的環境(家中、宿舍..‧)
無限制
學生自行閱讀

混合式學習模式(blended learning models)

混合式學習模式

引自  http://search.naer.edu.tw/edu_paper/data_image/g0000219/0n109/20130500/p0000171.pdf

混合式學習模式(blended learning models),係指利用不同的學
習方式與技術,讓學習者能夠進行個人化的學習,一部分透過線上入
口網站學習、一部分在實體地點進行學習,此乃是一種結合虛擬與實
體的混合教學方式,以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達,教學科技媒體運用愈來愈普遍,數位學
習也愈來愈興盛,如何藉由資訊科技的便利性和其不受時空限制的特
色,改進教師教學和增進學生學習,已經成為當今教育發展的重要議
題。
混合式學習模式結合傳統教學和線上學習的優點,達到優勢互補
的效果。基本上,傳統教學採用面對面教學,教師可隨時掌握學習者
的狀況;但遇到大班教學,教師則可能會有「力有所未逮」之困境,
因而必須藉助於資訊科技的數位學習,才能讓教學更有效率和更有效
果。
混合式學習模式具有下列特性:1. 個別性:考量學習者個別不同
需求,鼓勵學生自主學習。2. 科技性:運用科技支援教學,增加學生
學習興趣和動機。3.混合性:學習環境、資源、內容和方式混合使用,
增加學習彈性,以提升學生學習效果。4. 及時回饋性:針對學生學習
結果,可提供及時回饋,了解學習情形。

混合式學習模式成功的關鍵,必須具備清楚而明確的教學目標和
策略,以及教師和管理者本身要有混合式學習模式的訓練和知能。在
混合式學習模式下的教師角色,不再只是知識提供者,更是一位知識
學習者和服務者;此外,為讓教師有效運用資訊科技設備,並減少教
師處理器材問題影響教師教學,行政單位和人員作好課堂管理及程序
工作,是相當必要的作為。
總之,混合式學習模式乃是一種結合傳統教學方式和線上學習的
模式,也是一種新興教學模式。由於這種模式仍在發展之中,其成效
如何,對學生學習成果產生哪些影響,仍需更多的數據和證據支持,
才能進行有效的論斷。就教學理論發展而言,它注入教學革新的另一
種主流,值得教育界加以重視。

建立「學生教學生」的同儕學習模式

建立「學生教學生」的同儕學習模式


文/陳曼玲
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是全美首屈一指的公立大學,每年有約四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學生申請進入這所知名學府,但最後只有九千人可以如願。儘管學生程度優異,該校依然設有「學生學習中心」(Student Learning Center,簡稱SLC),對於提高大學生學習成效絲毫不敢鬆懈。

與多數大學將「學生學習」依附在教學發展中心之下的作法不同,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特地將二者分開,於教師發展中心之外成立學生學習中心,以凸顯學生學習領域是一獨立區塊,其重要性並不亞於「教師教」的問題。該校學生學習中心主任Cara Stanley去年來臺參加臺灣大學主辦的「第二屆卓越教學國際研討會」,提到了美國名校推動學生學習輔導的歷史淵源。
她指出,美國大學對學生課業輔導有悠久的歷史,早在1860年代,愛荷華州立大學(Iowa State College)即要求大一新生加強閱讀、寫作能力;哈佛大學也於1874年開始加強大一新生的英文寫作。到了1973年,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正式成立學生學習中心,以協助各種種族的學生適應大學生活。
 
尊重學習獨特性
「現在許多年輕人沒有看過唱片、唱機,都在網路上蒐集資訊,他們可以寫出很漂亮的報告,卻不見得言之有物;種種跡象都顯示出,教授與學生之間可能存有落差。」Stanley主任不諱言,儘管柏克萊擁有四成二的亞裔學生,但許多白種男性教授仍然讓這些其他種族的學生們感到被孤立。
她強調,SLC始終秉持一個理念,就是學生並不是空杯子,讓老師倒水進去。他們有獨特的政治、文化、思想背景,老師教學必須尊重每位學生獨特的學習風格、學習方式與學習習慣,尊重、承認學習者的才華,提供他們豐富的學習環境,協助他們順利轉型,適應大學生活,而不是把自己的框架加諸在學習者身上。
Stanley主任建議,大學教授一定要讓學生知道學習的目標是什麼,教程與授課大綱是很重要的指導方針,必須撰寫清楚,否則學生會感到困惑,不知所從。而學生可以透過同學去了解教程,以知道準備方向,事先預習上課內容。
同儕學習 成效顯著
SLC的重點,正是提供良好的同儕學習模式;Stanley主任甚至認為,同學之間的同儕學習效果,有時還勝過老師指導學生的師生互動,因為有些問題,學生並不敢向老師吐露,只敢跟同學說。
因此,SLC旨在營造一個親密、知性的環境,提供大學生們認識同儕、服務同儕的機會,在學習中心彼此討論、研究、學習,針對不同的問題一起努力解決,互相協助。當然,中心還是會有駐點老師與輔導員供學生求助,並且帶領較大的學習教學社群,「畢竟有時學生不喜歡去辦公室找老師,但主要還是學生教學生」。Stanley主任這麼說。
如何讓同儕學習發揮良好效果?SLC要求來到中心的學生們組成同儕社群,例如6到8人的小團體進行討論,中心有250名課業輔導家教(tutors)提供指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小老師」都是大學部學生,在寫作、數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各個領域上表現優異,還有人負責教授讀書方法。
大學生當小老師 學習動力倍增
為什麼柏克萊不用研究生指導大學部學生,反而請大學生來教大學生?Stanley主任表示,透過向學長姐或同學求助以解決自己的學習障礙,並且透過細部討論來打散課程,了解得更深更廣,不僅縮短了距離感,同儕社群的親密互動,更可讓「大大學」變成溫馨求知的「小地方」,有利於提升學習效果。
此外,Stanley也直言,學校應善用大學部的資源,教學既然是大學生獲取知識最重要的方法,學校不見得要等到研究所階段,才讓研究生體驗教書滋味,可以提早從大學部開始培養學生的教學經驗與責任心,在「教學相長」下,這些小老師都可以做得很好,又可以及早習得公眾演說的技巧,累積當主管的實力,一舉數得。
她還舉例,有位數學系教授的兒子才大一,程度已經可以修習大三大四的課程,但與高年級學生相處總是感覺不自在,在加入SLC擔任小老師後,開始找到了樂趣;也有諾貝爾獎得主大學時曾經當過SLC的小老師,現在回憶起來,都認為是難得的體驗。
針對小老師的選拔,SLC特別擬定一套動態培訓計畫,由了解該領域最新研究與發展的督導人員,施以小老師們十餘個小時的教學訓練,協助他們面對挑戰,尋找自己的教學理論,建立自己的教學哲學。督導人員並且根據學生需求,與小老師做好配對,以使同儕社群的學習模式成功的發揮。
協助新生度過學習轉換期
頗堪玩味的是,儘管柏克萊學生學習中心已有33年悠久的歷史,在校內仍然面對不少挑戰。Stanley主任說,最大的挑戰是來自於老師,SLC常常得跟充滿疑惑的老師解釋:為什麼學生需要學習支援?
她進一步指出,大學生需要學習中心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大理由,是高中生早已習慣有人幫忙安排課程、老師定期提供回饋的被動求學生活,上大學後突然面臨1200人一起上課的大班教學,必須自動自發、自主學習、沒有人強迫的念書,勢必得有一番轉換與調適。
Stanley認為,大一是邁向成年的一個轉折點,但老師們往往會忘記這些新鮮人其實還是個孩子,仍然需要協助;加上每個教授都要求廣泛閱讀,最常發生的問題是到了期中考,學生們才發現自己的學習時間沒有管理好,而過得忐忑不安。
因此,SLC會定期舉辦新鮮人迎新會,告訴他們進入頂尖大學的意義是什麼?該如何學習?如何利用學習中心進行同儕支援?Stanley欣慰的說,幸好SLC過去記錄良好,與各系所保持友善關係,各單位都給予高度支持,與SLC合作,提供專業知識,並且容許小老師們到課堂上觀摩教學。有些教授甚至會認真的問小老師:「你覺得我的表現如何?」因為柏克萊的教授都很關心學生的意見反映,以作為教學改進的參考。
學習中心不是功課中心
還有老師質疑,學生下了課到SLC寫作業、參與討論,SLC是不是變成偷懶者的功課中心、文法中心甚至補習中心?如此一來,是否抹煞了學生自我引導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的潛力?讓學生不知如何自我管理學習進度?
對此,Stanley主任特別強調,SLC認為所有學生都應擁有公平的學習環境,不能因為來到這裡就享有「特權」,所以SLC堅持不提供作業答案,不幫學生做功課,只教與功課相類似的內容。「我們正在研究同學幫同學的同儕學習模式,是否改變了學生的學習過程」。Stanley充滿信心的這麼說。 

數位學習的有效學習模式

數位學習的有效學習模式


以印地安那大學數位學習中心所使用的實務應用,共分為四個程式,也就是情境、主要概念、演示、應用。對企業而言,其教育訓練的目的,在於使員工接受到對公司競爭有利的知識,並且使這些知識成為員工在工作上的技能,我們可以策略性的眼光來分析這個程式,其結果是以「是否認知到知識」與「是否取得技能」來決定訓練的程式。
一般而言,員工的在技能的取得,一定經過如下的階段:一、尚未知覺到某項知識的存在及其重要性,相對而言,也就沒有該知識所賦予的技能;二、當員工接受到訓練時,也許接受到了某些知識,了解其重要性,但在實務操作上仍不夠熟練;三、等到經過一些練習,員工在知識及技能上均已經成熟,遇到實際狀況時可以運用已有的知識及技能來解決問題。很多人以為訓練到此便結束了,其實不然,最重要的歷程,是在:四、所有的知識已經內化成為員工的潛意識,可以隨時運用這個技能。以學習外語(英語)為例,第四個階段,就是當學習者已經可以不經過思考轉化,直接以外語的思考模式,說出流利的外語。而第三個階段,則是在說外語時,還需要在腦中將中文的意思想一遍,再將其翻譯成為英語。
美國軍方以電腦模擬戰場實際的訓練方式,這種結合技術、教育與模擬技術的模式,後來演進成為學習科技的理論基礎,在美國形成教學科技電腦化教育的學習科技學術領域。
學習科技的應用領域,主要有兩種學派:電腦輔助教學〔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或CBI(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與智慧型引導系統(ITS,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電腦輔助教學以開發循序式教材為主,使用編輯系統來製作教材,學習順序固定且一致,課程難以拆解為小模組,須在專屬之軟硬體系統下使用,但無論在課程設計或使用上,教較為單純簡便,成為市場主流。
智慧型引導系統則希望能運用人類在教學方法與認知學習上的專業知識,動態地根據學習者的特定目標,偏好與需求,來調整學習內容。由於科技的躍進,使此學派的理論與應用逐步落實,而因為網際網路的興起,兩學派都發展出「可再使用學習元件」(reusable learning object)、「內容與控制程式分離」(separation of content and control)的設計概念,使兩學派已有整合的趨勢。
在網際網路發達以後,學習科技逐漸將網際網路納入其研究範圍,其研究重點都集中在:
  • 定義可再使用之學習元件
  • 發展新學習模式
  • 發展學習評估模式
  • 建立內容排序的新模式
  • 建立學習的知識倉儲

問題導向學習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 Model)

認識兒童的學習方式:學習模式

認識兒童的學習方式:學習模式

引自  http://www.chumsda.org/files/department/file/ChM%20Level%201%20Ch9(Trad).pdf


學習模式乃是個人偏重於學習、思考及處事的方法。採用的學習模式會影
響人處理問題的方法,與他人的關係,以及教學的方式。無論學習還是教學,運
用各人喜好的學習模式最能令人感到輕鬆舒暢。瞭解並運用不同的學習模式,其
好處之一在於讓我們更能接觸所有上帝的兒女。
波多馬克區會兒童事工部幹事芭芭拉·曼斯比克認為,任何學習方式都沒有
對與錯之分。事實上,學習模式源於各人。

學習模式對了 你就是大贏家

學習模式對了 你就是大贏家
引自 http://memo.cgu.edu.tw/yun-ju/cguweb/SciLearn/Introduction/intro01Learn/LearnModel.htm

記者張慧中報導
傳統的教學觀念,認為「資質決定學習效果」。但最新的學習觀念,卻革命性的認為「方法決定學習效果」。換句話說,如果找對學習方法,每個人都有望成為飽學之士。 即將接掌開南管理學院的淡江大學教授莊淇銘,近兩年積極鑽研各種學習方法,並計畫將此列為未來開南大學重點研究的學校特色之一(見附表) 本身是資訊、未來學專家的莊淇銘說,過去有許多老師認為,一般班級中資質屬A的學生不多,BC佔多數,其次是DEF程度的學生。許多研究已證實,用對學習方法,程度將提升為A+A的學生佔八成以上,BCDE程度的合計才佔兩成。傳統的學習方法強調:想辦法把學過的東西背下來,然後考出好成績。但莊淇銘強調,「分數並不等於能力」,用死記的方式學習,僅是把學習內容放在腦中的「一般 (短期)記憶庫」中,隔一個星期大概忘掉一大半了;相對的,如果能夠結合情境來學習,就可把學到的東西放進情境(長期)記憶庫,久久都不會忘記。
莊淇銘最近完成「超倍速學習」一書,書中強調學習者應先辨識自己最強的「學習器官」是哪裡。一般而言,聽覺應是人體最佳的學習管道,其次則是運動感覺的學習;但傳統的學習卻過於強調視覺,所以學生才會產生「怎麼學都學不會」的痛苦。再者,科學也證實:快樂好心情、晚上睡眠品質好,都可促進學習的效果。前者是因為腦內嗎啡大量分泌,使學習更有效率;後者則是因為人在熟睡後,每九十分鐘一個周期,會進入一個「快速動眼期」(Rapid Eyes Movement),把白天所學到的東西和記憶庫中的「資料」加以連結,重組後使腦中的知識更為系統化。 多年前曾為張老師出版社出版「學習贏家」寶盒的建中輔導老師謝芳蘭,曾大量收集並研究該校學生的讀書模式,也證實良好的學習及讀書方法,可以花較少的時間,更有效率讀完難易多寡不同的課業。她強調,「與其說建中學生的資質好,不如說他們確實比較懂得掌握讀書方法。」 教授超強記憶學習法的關爾嘉老師說,大多數文字或數字都是抽象的符號,就算能勉強塞進腦袋中,也很容易忘記。但如果能把每個數字、字詞都賦予可聯想的意義,不但可以全部記得,也不易忘記。 Davis從多年教學的經驗中發現,僅有少數的台灣中學生有能力依靠死背,在短時間內記憶大量的知識;但若經過啟發和教導如何學習,或幫助學生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則大多數的學生都可以縮短深刻記憶大量、複雜知識的時間。
2000/06/19/民生報】

NSDB創新學習四階段

NSDB創新學習四階段


啟動企業內部的創新因子!
NSDB價值創造建立”以使用者為思考核心”的創新思維,作為根基,逐步推展創新學習模式,並將學習與實務緊密結合,最終,達成提升顧客價值的創新績效。


創新學習模式可以養成...


依據工研院產業學院多年的實務培育經驗,提出人才創新心智學習模式的四個階段:
<階段一> 建立創新思維與方法
在第一階段裡,須用一個簡明易懂的方式,快速建立各部學習者的創新思維。其四個思維元素為:探索需求(Needs)、提出解決方案(Solution)、差異化(Differentiation)及顧客最大效益(Benefits),總稱為『NSDB價值創造』法。這一個思考方法,係以「研發問題的解決之道在顧客身上」為核心來改變學習者對問題的視野與見解。因此,透過引導師的情境模擬,可將這四個思考元素圍繞著價值主張共同運作,使得學習成員彼此間能夠凝聚出獨特的創新氣質,啟動企業特殊的創新基因

<階段二> 創新過程與實務緊密結合
當企業特殊的創新基因一旦成形,學習者將透過「創意式問題解決法(Creative problem solving)」把日常工作實務可能會遭遇到的阻力,一一帶入事前設定好的主題專案,發展創新構想。其中,引導師會藉由案例解說的方式,把非結構式的問題,再一次丟回學習者提出的原始創新構想,來回建議修改,強化創新構想的可行性。

<階段三> 建立反思與回饋
與一般成人學習理論相同,創新學習重視學習者能夠在創新的過程中能夠建立出「反思與回饋」的討論機制。在此階段裡,學習者將親身經歷各種模擬情境,不斷與夥伴、團隊、領導者和限制條件互動,藉由來回反覆的實作、驗證,以便使學習者在回到企業工作環境時,能讓課堂中所形成的創新思維在工作生態下自主循環。

<階段四> 用顧客價值檢視創新績效
多數創新會失敗的原因,經常是缺乏一套有意義的指標來衡量創新績效。這一個問題,必須將創新拉回到企業進行創新,乃以創造價值為其唯一目的。因此,在創新的學習過程裡,所得到的創新構想須受到「價值」的檢測。在此階段,學習者會根據引導師所提供的特定主題或實際專案內容進行「一分鐘價值演說」,從顧客角度來衡量創新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