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日 星期二

校園數位學習環境中智慧資本管理問題分析與未來發展

校園數位學習環境中智慧資本管理問題分析與未來發展

林東征
屏東商業技術學院 推廣組長
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
lintongcheng@npic.edu.tw
2007 年11 月26 日發表於「 2007 科技與學習國際學術研討會」

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知識經濟時代校園數位化學習環境下的智慧資本管理問題。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資訊基礎建設的普及與無線通訊的廣泛應用,數位學習方式亦隨之發展,欲掌握數位學習的發展契機,校園必須有效地管理數位學習相關智慧資本,以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強化學校競爭力。數位學習是資訊社會新興的學習方式,簡言之,數位學習即透過資訊科技工具輔助學習,其應用的形式相當多元,從企業內部的員工教育訓練、補習班的教學、到校園內的資訊科技輔助教學、授予學分的遠距教學等都是數位學習的範疇。土地、勞力、資金為基本單位的傳統經濟學,已無法解釋數位學習時代價值創新活動的歷程。本文從智慧資本的觀點分析數位學習環境中的管理議題,歸納校園智慧資本管理所遭遇問題,並提出合理採購智慧財產、有效管理無形資產、教學品質中心的生產技術、兼重能力和承諾的人力資本發展之發展策略。

關鍵詞:數位學習 智慧資本 校園

壹、前言
鑑於每年我國因軟體盜版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新台幣40億元,造成台灣軟體上下游產業的龐大損失,進一步影響相關產業的就業機會與政府稅收,遂於2007年4月26日世界智慧財產權日,台灣商業軟體聯盟和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共同發起『軟體反盜版檢舉專案』(劉文雯,2007)。商業軟體聯盟發起的軟體反盜版活動,主要針對企業內的重製和盜用,尚未涉及個人與校園之軟體版權議題。在校園數位學習環境中接觸和使用各式各樣的智慧資本已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智慧資本的管理成為影響學校數位學習成敗的關鍵因素。自2003年起,我國已將數位學習列入國家型科技計畫,希望引領我國數位學習產業之發展,提升我國各產業之競爭力。
數位學習的重要性,除列為國家型計畫推動外,更成為企業教育訓練、組織創新發展和一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部分,然而校園是以學習為主要活動的場所,校園數位學習的推廣自然成為受關注的焦點。在學校本位的教育管理思潮下,傳統以計畫型行政控管的理念,逐漸朝向市場導向,並重視各校的辦學績效,而各校的辦學績效評估,亦逐漸重視學生的學習成就,積極培養學生有效學習的能力,以為學生在數位時代職場競爭力奠定良好的基礎,而如何有效的管理數位環境中的校園智慧資本,以提昇學生學習成效,已成為校園數位學習環境行政管理的新興議題與發展趨勢。

貳、智慧資本的意義與內涵
經濟學家Galbraith於1969 年首次提出「智慧資本」(Intellectual Capital, 簡稱IC)一詞,指出智慧資本為運用腦力的行為,而非只是知識和智力本身,此意味著智慧資本為價值創造的動因,它可用來解釋公司帳面價值與市值之差異(Roos 等人, 1997)。此外,經濟合作與開發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也在1993年定義智慧資本是組織資本與人力資本的經濟價值,且認同智慧資本是無形資產的一部份。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有愈來愈多的學者投入智慧資本的研究領域之中,但因智慧資本之範疇極大,對於智慧資本的定義因人而異,眾說紛云。至目前為止,仍未有一致性之看法,研究者就其經濟應用、人力資源與財務報表三個觀點彙整各家學者對智慧資本的看法。
從知識的經濟應用觀點來看,Stewart(1997) 主張智慧資本就是包裝好的一套有用的知識,智慧只有從隨興流動的腦力中,得出某種有用的秩序之後,才算得上是資產。也就是說,能捕捉到可以描述、可以分享、可以利用的樣態。Edvinsson 與 Sullivan(1996)則認為凡是能被轉化為有價值的資訊皆稱為智慧資本。
其次,就人力資源觀點而言,人力資源管理專家Ulrich(1998)則認為員工承諾也是智慧資本的重要項目,提出智慧資本等於員工能力與員工承諾的乘積;Botkin (1999)則認為智慧資本是由組織資本(Organizational Capital)、系統資本(Systemic Capital)與人員的知識資本三者所交織而成。
從財務報表的補充或延伸的觀點而言,Stewart (1994) 認為,智慧資本是每個人能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一切「知識」和「能力」的加總;另外,Edvinsson 與Malone(1997)的研究發現:公司資產負債表和投資者評價兩者間的差距即是所謂的智慧資本。Edvinsson(1997)將智慧資本視為公司財務報表中無形資產延伸形式,也就是將智慧資產視為一種對知識、應用經驗、組織技術、客戶關係及專業技術的掌握,並用以描述 Skandia Assurance and Financial Services公司的市場價值,如圖1 Skandia價值規劃圖所示,總體市場價值可分為財務資產和智慧資本,而智慧資本可進一步分為人力資本和結構資本,並首次提出智慧資本報告書,作為財務報表的延伸補充資料。
林燦螢(2001)於《智慧資本發展模式之研究》一文提出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定義:智慧資本的意義乃指組織中具有之各種無形之資產,而這些資產尚無法以財務報表的數目來精確表達,加上因本身特質,更是不容易計算轉換。但實務上,這些財務報表無法表達的資產確實存在於組織中,當組織進行購併及股票買賣時,往往出現超過財務報表帳面價值的現象,這超出的部分就是智慧資本。然而這些智慧資本到底存在於組織的什麼地方的確見仁見智,以致相對的智慧資本指標更顯得龐雜。

市場價值
財務資產
智慧資本
人力資本
結構資本
客戶資本
組織資本
生產技術資本
創新資本
智慧財產權
無形資本
圖1 Skandia價值規劃圖
資料來源:Roos等人(1997) Intellectual Capital:Navigating in the New Business Landscape, pp.57

台灣智慧資本研究中心(2005)於《智慧資本分類與架構圖》說帖一文對智慧資本的分類和層級,提出了一般智慧資本論述基礎模式。依所有權歸屬向度,可將智慧資本劃分屬於個人的人力資本或組織所擁有的組織資本;其中組織資本又分為組織內部所產生的資本稱為結構資本,組織外部所挹注的資本則稱為社會資本。進一步,將結構資本細分為智慧財產資本、組織文化資本、流程資本及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應用資本; 社會資本可再分為顧客資本和關係資本。
智慧資本研究中心接續第三層級架構後提出第四層分類,如表1智慧資本第四層級分類表所示,以能力、承諾來測度人力資本,以商標、品牌、著作權、契約、專利權、商業秘密和智慧財產權來探究智財資本,以創新導向文化與顧客導向文化來論究組織文化資本,以營運管理、品質管理、組織創新、知識管理、創新型組織結構來分析流程資本,以IT投入與IT貢獻來研究IT資本,以基本行銷能力、市場拓展能力、市場強度、顧客回應、品牌權益及通路配合來論說顧客資本,以社會關係、產業關係、關係之廣度、關係之多元化、關係之深度、合作經驗及核心人員之關係資本來探討關係資本。
台灣智慧資本研究中心(2005)所建構的一般智慧資本基礎論述模式架構,包括人力資本、智財資本、組織文化資本、流程資本,IT應用資本、顧客資本及關係資本,已含蓋智慧資本各取向的重要論點,對於特定領域的智慧資本管理具有啟示作用。研究者認為非營利的校園數位學習環境之智慧資本應用與管理,不宜通盤移植,仍需要對一般智慧資本基礎模式加轉化與發展,學習活動與商業活動存在本質上的差異,故在發展校園數位學習智慧資本管理之前,需先了解數位學習的核心概念及發展趨勢。

表1 智慧資本第四層級分類表
1.人力資本
2.智財資本
3.組織文化資本
4.流程資本
5. IT應用資本
6.顧客資本
7.關係資本
能力
承諾

商標
品牌
著作權
契約
專利權
商業秘密
智慧財產權
創新導向文化
顧客導向文化
營運管理
品質管理
組織創新
知識管理
創新型組織結構
IT投入
IT貢獻

基本行銷能力
市場拓展能力
市場強度
顧客回應
品牌權益
通路配合

產業關係資本
社會關係資本

資料來源:引自台灣智慧資本研究中心
綜上所述,智慧資本在學界學者的見解仍然分歧,有從智力活動切入者、有聚焦資訊實用者、有著眼企業競爭力者、有分析資產負債與投資者評價差異者、有重視內部員工承諾者、有視為財務報表之延伸報告者,但其於智慧資本管理的重要性為其共同焦點,學者都僅列舉智慧資本管理應用成功個案,而欠缺因智慧資本管理不當造成企業或組織損失之個案介紹或關連性論述。
雖然校園有其組織特性不完全適用商業組織的智慧資本指標,但當校園面對快速變化的環境,和日益市場化的高等教育管理機制,傳統的公務預算已改革為校務基金,故對於校園的數位學習環境的了解需要以智慧資本的觀點加以詮釋。本文針對智慧財產、無形資產、生產技術、客戶資本及人力資本等智慧資本構面,進行校園數位學習環境中所遭遇的問題與未來發展之探討。

參、數位學習的意涵與發展
一、數位學習發展回顧
所謂數位學習(e-learning)是指學習者與教學者不再受限於傳統面對面授課固定時間、地點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透過網路進行互動教學,學習者可以依自己的學習環境及狀態彈性的調整自己的學習進度;教學者亦可視學習者的情況調整其教學進度,充分發揮一對一個別化教學的效果(林東征,1996)。過去70年來科技媒體學習成效評估研究結果呈現兩極化現象:少數研究證實科技對學習影響具有顯著差異性,但多數研究則證實科技對學習影響沒有差異(林美純,不詳)。其中最知名的後設分析以1983年Clark發表的《重新思考媒體輔助學習之研究》(Reconsidering Research on Learning from Media)一文最多人關注,Clark主張媒體只是載具,就如購物中心運送食品的推車,我們不會因為使用載具不同就會增加食品的營養份,換言之,在任何情形下媒體對學習沒有任何助益,如果有,那是基於教師使用不同教學設計所致。
Kozma(1994)針對上述Clark的載具論觀點則回應以《媒體對學習的影響-持續論證》(Will media influence learning: Reframing Debate )呼籲不可忽視媒體重塑表徵符號系統及資訊處理系統,否則,將科技單純視為娛樂的思維將導致學習效果微乎其微。Kozma認為若研究設計缺乏衡量學習的認知、情意、社會互動等歷程,則將導致科技淪為載具。
綜合Clark 與Kozma對教育媒體的觀點延伸至數位學習領域,則數位學習不僅要關注技術與設備層面的發展,更要兼顧學習者的學習心理、學習動機的激勵及學習活動中社會歷程的設計,才能有效的發揮資訊科技輔助教學和學習的成果,而學習動機、學習過程中社會互動歷程都應在教學設計中呈現,才算完整。
從資訊社會整體發展的宏觀視野論之,熊澄宇(2005)曾於《資訊社會4.0》一書中提出資訊社會發展的四個階段分別為:(1)資訊科技應用階段,表現於採購設備,建構網路;(2)資訊產業發展階段,重點在於發展自主版權的軟硬產業;(3)資訊經濟推進階段,主要特點是電子商務及資訊化在相關經濟領域的推動;(4)資訊社會建構階段,以電子政務為起點,向生產關係和政治文化上層領域拓展。資訊化的社會進程起於設備採購及基礎建設,終於生產關係和文化領域的全面性社會結構再造。
Barron(2002)在《Evolving Business Models in Elearning.》一文對數位學習產業的技術發展歷程分為(1)獨立系統(stand-alone system);(2)主從式網路架構(Client-Server Networks);(3)內外部網路(Internet/Intranets);(4)無線通信(Wireless Connectivity),並將各時期的資訊科技發展繪成圖2數位學習產業技術發展圖。經濟部推動的「行動台灣應用推動計畫」即為Barron學習產業技術分的無線通信時期,該計畫包括行動政府、行動商務、行動學習等三大主軸。
就數位學習產業景氣循環取向而言,Kevin Kruse(2002)以Gartner Group研究機構的科技循環曲線(Technology Hype Cycle)產業分析技術映射數位學習現況而成數位學習產業循環曲線(e-learning Hype Cycle)構圖,如圖3所示,將美國數位學習應用發展區分成四個循環階段:(1)1996~1999年的科技推拉期(Technology Trigger);(2)2000年的期望決堤高峰期(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3)2001~2002年的幻滅低潮期(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4)2002年的啟蒙生產期(Enlightment and Productivity)。
圖2 數位學習產業技術發展圖
資料來源:http://www.sric-bi.com/LoD/summaries/EvolvBizModelsSum.pdf

數位學習在台灣發展而言,台灣資策會數位學習技術中心(廖致凱,2004)主張台灣應用數位學習的發展史,可以畫分三個階段:(1)2001年之前的觀念驅動期;(2)2001至2002年間的廠商驅動期;(3)2003年之後的價值驅動期,但此一畫分方式無法詳細描述台灣數位學習價值趨勢的內涵。
從媒體輔助教學與學習的觀點,我國科技輔助教學的發展史可分為:
(1)1970-1985教育工學時期,此時期強調除了利用傳統教科書、黑板之外,並統整使用電視、電影、投影機(OverHead Projector, OHP)、電腦等當時的新興媒體工具,以達成教育目的(陳淑英,1991),其重點在於使各種獨立的教學媒體統整運用。
(2)1985-1994電腦輔助教學時期,教育與國科會成立「電腦輔助教學工作委員會」、培訓在職教師撰寫 CAI 課程軟體、舉辦「中華民國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以單機型的電腦輔助教學軟體為主,但受行為主義編序教學法及當時電腦功能限制,被批評為昂貴的翻書機。
(3)1994-2002國家資訊通信基本建設時期,行政院成立『國家資訊通信基本建設專案推動小組』,國家資訊通信基本建設是資訊、通信、消費性電子等技術的融合,在應用上更是一種創新。因此新技術的研發,新應用的實驗,新的技術及產業標準,以及配合新技術與新應用的法律規章等,都須作整體的研究與規劃,以網路基礎的多媒教學及教學管理平台、網路學習監控技術的突破。
(4)2002年起,數位學習整合應用時期,為因應寛頻無線技術的快速成長與應用的推廣,91年1月國科會通過「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在產業方面,從「數位學習」切入,再引導其他應用領域,創造台灣內需的基本市場,作為資訊產業應用的孕育基地,建立良好的環境,促使我國成為「學習科技產業大國」,並從「資訊硬體製造大國」擴展到「資訊產業應用大國」。
圖3 數位學習產業循環曲線圖
引自 http://www.e-learningguru.com/articles/hype1_1.htm

近來年數位學習可謂是蓬勃發展,數位學習相關的基礎技術、設備經濟和技術應用的門檻大幅下降。數位學習在供給端的產業化、分工化已是必然的發展趨勢,在應用端則朝向整體化、制度化發展。以下介紹整合型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並分析其在校園數位學習相關應用。

二、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分析
2002年6月由國家科學委員會通過了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將我國數位學習的發展,推升到線上學習科技研究領先的學習科技產業大國,總計畫推動重點奠基以往推動成果,未來將朝向產業專業化,大型化,國際化發展方向努力。其推動重點如下:(1)深化數位學習園區服務,強化國家競爭力、(2)結合數位學習中心,推動終身學習、(3)尋求國際商機,建立國際合作範例。在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中,總共有七大分項計畫,簡述及評析於下。

(一)全民數位學習
數位學習活動的規劃涵蓋了全民學習的目的,即在所規劃的學習活動中能讓在職勞工,待業勞工,學校師生,公務人員,現役軍人,家庭主婦,退休人員與農漁民等從事多元化的數位學習。全民數位學習活動的範圍包括:(1)技職訓練與技能檢定、(2)學校教育與課業輔導、(3)師資培訓與第二專長、(4)在職教育與人力培育、(5)社區大學與推廣教育、(6)公務培訓與國防教育、(7)社會教育與社區活動。
七類的數位學習活動中與校園直接相關者,計有技職訓練與高級職業學校和技術專科校院的教育目標教學活動相關、學校教育與課業輔導以國中小學生為主、師資培訓與第二專長亦以高中以下學校師資為主、在職教育與人力培育之職前教育部分為技職教育最後一哩的重要精神。

(二) 縮減數位落差
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指擁有使用電腦及網路等數位化資訊工具能力者與不具使用電腦及網路能力者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表現在資訊取得不易、教育機會少、工作機會少、收入偏低等社會現象;因此,如果不正視數位落差發展的嚴重性,隨著資訊科技的日益進步及資源的分配不均,資訊富人和資訊窮人,包括區域、群體與組織之間的差距將難以弭平。常見的數位落差種類包括:群體數位落差、城鄉數位落差、產業數位落差。
群體數位落差的現象與學校教育的社會功能息息相關,批判社會學派如Bourdieu以文化再製觀念來說明學校的社會階級複製的機制,學校教育中更需要提供學生接觸和培育數位學習基本素養的機會,此為縮短群體間數位落差的重要途徑。

(三)行動學習載具與輔具
行動學習載具是一種行動電腦,它具有短程或長程無線通訊能力,以手寫為最主要的輸入與操作方式,重量輕可手持並且攜帶容易。這個裝置除了電子書閱讀軟體外,還提供上網學習、自動資料同步、記錄學習歷程、互動教學、互動評量、數位內容搜尋等功能。行動學習載具為學生數位學習工具,使學生得以和網路世界接軌,讓他們在原有的學習型態下,能獲取新的學習方法與能力。
在班級教學形式中,行動學習載具要充分發揮功能,尚需教室設備、教學活動設計、學校課程規劃及學習歷程的資料記錄等因素配合,以提供學習即時的學習進程建議。誠如Clark所言任何載具對學習不會產生影響,若有影響是因為不同的教學設計所導致,故推動行動學習載具除了資訊科技的創新突破及應用外,尚需要建立相關的制度使教師的教學設計功能得以發揮。

(四)數位學習網路科學園區
數位學習網路科學園區分項計畫屬於數位學習計畫中的產業面部分,希望以科學園區的方式來整合數位學習計畫所產出的各項技術與成果,達成促進數位學習產業發展。該計畫目標在建置以一個數位學習內容為主題之科學園區,以形成產業聚落、技術聚落、人才聚落。在策略上,擴充原有的數位學習計畫,以建立數位學習產業市場,再加上產業輔導計畫,建立我國數位學習產業之領先地位。

(五)前瞻數位學習技術研發
前瞻數位學習技術研發範圍包含數位學習內容之開發保護與管理、各式新數位學習平台之研發、以及軟體工具之發展。此外,為使產、官、學、研各界之努力能累積起來產生相加乘之效果,標準規格及認證亦屬重要工作。研究發展下一代數位學習之技術,又可分為開放程式碼、前瞻平台、前瞻內容、多媒體軟體工具、標準認證等五大方面。
標準認證發展揭示了數位學習內容製作的邁入專業分工的新紀元,傳統由教學者包辦教學活動設計、教材內容製作、學生學習輔導、作業指派、學習成就考查等等教學系列活動,在未來數位教材製作部分將由專業人員來執行;從另一角度觀之,數位學習物件管理將成為校園數位學習重要的管理課題。

(六)數位學習之學習與認知基礎研究
從學習與認知的角度切入,進行數位學習相關的基礎研究工作,建置數位學習相關的資料庫其內容包括學生應具備之數位素養資料庫、數位學習教學評量模式資料庫、數位學習策略與行為資料庫、數位學習對幼童和學生的生理及心理影響之資料庫。在這些資料庫之上,開創出本土科學、技術和數學之數位學習理論與架構,並提供其他有關數位學習行為、模式、理論的寶貴資料,做為下一階段技術研發的創意來源。

(七) 政策引導與人才培育
數位學習為軟體產業,擁有高素質的數位學習人力資源乃是數位學習產業競爭力的核心關鍵,與其他投入數位學習產業之國家相比,國內在相關人力之培育的措施上,亦須迎頭趕上。由於全民之知能是社會的智慧資本基石,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更是國家的財富資源,因此,提高數位學習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是已開發國家的優先建設課題,誰能在此智價革命競賽中先馳得點,就擁有成功的優勢。


三、校園數位學習知識系統分析
強調學習者藉由數位科技進行學習活動,是數位學習最基本的涵義,其形態包括自我學習、網路線上學習、傳統教室的數位化,空中大學的遠距教學,都在數位學習的範疇內。數位科技與人發生最多互動的三個生活場域,其一是家庭,其二是職埸,另一個則是學校。
學校的教學形態以班級教學為主,分組教學和個別指導為輔。從人員角色而言,教學活動中有兩個主要的角色即為教師和學生,但為使數位學習設備能妥適運作,仍需要管理和支援人力(林東征,2000)。從教師的角向度觀之,所謂教學活動數位化是指應用資訊科技來輔助教學活動的進行,透過資訊科技建立自動化的教學活動運作機制,同時協助教師活化教學活動,記錄教學過程、批閱並統計評量內容、發送通知給學生與家長、建立學習歷程資料庫等等。從學生的觀點而言,資訊科技輔助學習活動包括,流覽單元教學目標、教學進度、指派作業、學習歷程記錄和學習進程建議;搜尋學習主題相關資料;繳交作業和發表見解;詢問疑難問題。上述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主要活動。
李少華 (2001)於《南台科技大學e-learning環境建置及導入》一文提出以教育為基礎之校園e-learning系統概念,該系統包含四個主要實作模組:(1)合作學習環境機制:立基於小組學習理論,提供學習者各式群組工具,透過合作學習活動以促進知識建構及分享,(2)學習資源發展機制:提供教師進行學習資源發展工具,(3)虛擬教室管理機制:提供教師線上課堂管理之功能,以進行學習活動安排及評鑑學習成效,(4)知識管理機制:提供個人及團體建構、儲存、分類及搜尋等管理工具。
校園數位學習的知識系統奠基於資訊科技、認知心理學、大腦神經系統及教材教法的研究發展上。數位學習是由不同領域學科組成的跨領域學科Soong、Chan、Chua與Loh(2001)指出經營網路學習環境成功因素包括人為因素、技術能力、學習態度、合作層次、資訊科技基礎建設;陳年興、石岳峻、黃欣儀等(2001)提出網路學習實施五大構面為政策面、行政面、系統面、教師面和學生面;陳弘哲(2005)主張數位學習至少包括教育、科技、管理三個領域,每個領域都各自擁有清晰的概念架構,但數位學習的知識輪廓較為模糊。
研究者依其教學及教育行政實務經驗,歸納校園數位學習知識系統可分為人員角色、管理活動、教學活動、學習活動、學習素材、學習形態和技術系統等七構面,如圖4 所示。
圖4 校園數位學習知識系統圖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在人員角色、管理活動、教學活動、學習活動、學習素材、學習形態及技術系統七個數位學習的知識系統構面中,管理活動、學習素材和技術系統為這一波數位學習探討的重點議題;人員角色、教學活動、學習活動和學習形態等四構面在資訊基礎建設階段已有豐富的討論。當行動學習載具應用普及、遠距教學制度完善、學習服務與教材認證公信力獲肯定、各類專業證照獲就業市場認同時,校園的概念意涵會受其所在環境影響,在虛擬校園概念尚未成熟前,建構更高知識密度的校園數位學習知識系統,將有助於校園數位學習智慧資本的盤點與發展。

肆、校園數位學習的智慧資本產管理面臨的問題與展望
自1997年六月,行政院核准「遠距教學中程發展計畫」起,遠距教學先導系統的研究便是重點之一,1998年教育部推動「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擴大內需方案實施作業計畫,先後完成了國民中小學校寬頻上網的基礎建設。此外,有感於台灣在數位科技的領先地位有被其他國家超越之虞,2002年國科會通過「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透過整合基礎研究、服務端與需求端,建立完整的數位學習供給鏈。但目前校園內數位學習的制度乃有待建立,茲就智慧資本管理相關問題中之智慧財產權、無形資產、生產技術、客戶資本及人力資本探討於下。

一、校園智慧財產權管理問題
賴文智(1999)從法律的觀點剖析智慧財產權、物權與債權之特性差異,主要有無形性、公共性、不確定性三點。智慧財產權與債權沒有固定存在的實體;物權則有一個固定存在的實體;智慧財產權雖屬私人享有的創作或勞動成果之私權,但為了促進人類文化、科學的進步,屬於產業、文化上人類之精神創作的智慧財產權,須使其他人得以接觸,且終歸於全人類共同擁有,此乃其具有公共性之緣由;智慧財產權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有不同的內涵,其權利之存在與保護,會隨著權利人、主管機關、利害關係人、司法機關相互間之互動關係而變化。
有關校園智慧財產權保護問題教育部96年大專校院校園保護智慧財產權訪視作業制訂10個訪視重點:(1)學校是否設有智慧財產管理單位,其人員組成、組織定位、功能、發展目標;(2)檢視校園使用合法電腦軟體情形;(3)檢視將「校園網路使用規範」納入校規執行情形;(4)檢視各校是否完成建立防火牆及設立資訊安全人員;(5)檢視學校是否透過網路流量分析,就異常行為加以了解及處理;(6)是否定期清查校園伺服器之資訊內容;(7)檢視圖書館藏書及影音光碟合法使用情形;(8)是否建立校園禁止非法影印教科書、講義之管理機制;(9)是否建立教科書二手書市場或流通管道,鼓勵學生合法使用教科書相關措施;(10)檢視學校辦理有關智慧財產權或網路法律相關課程、研討會、座談會、宣導等活動之場數,加強師生法治教育,深植保護智慧財產權觀念(教育部,2007)。
上述校園智慧財產權保護問題意旨,在於避免學生和教師因智慧財產權相關法律規範不甚了解而誤觸,造成侵權事實。在智慧財產方面的主要問題便是『侵權』與『合理使用範圍』的認知誤差所衍生法律範疇之問題,如圖5智慧財產使用-採購光譜圖所示,過度使用則易產生侵權行為。學校面對智慧財產權問題的態度,宜由消極的避免侵權之合理使用宣導,轉向更積極的校園智慧財產權合理採購管理,避免過度採購,發揮無形資產的最大效能,以提供下幾種校園內可行的智慧財產管理方法。
過度使用 合理使用 合理採購 過度採購
圖5 智慧財產使用-採購光譜圖

(一)定期的盤點學校智慧財產,並公告之
如同事務單位定期清點有形資產一般,定期盤點智慧資產,並將學校所採購的智慧資產相關資訊充分揭露,讓全校師生有效認識及使用學校的智慧資產。
(二)參與並善用全球性公共資源庫
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在 2003 年 11 月成為 Creative Commons 在台灣的 iCommons 計畫的合作機構,進行Creative Commons授權條款華語翻譯及公開討論,並與其他機構及創作者合作推廣 Creative Commons ,希望能藉此參與 Creative Commons 所推動的建立全球性公共資源庫的工作。透過參與全球性公共資源庫,可以讓參與的師生接觸到公共資源庫,善用公共資源庫減少對商用軟體和資料庫的依賴外,更可從中學習所謂的合理使用範圍和智慧財產的主張。
在數位學習的環境下,學校師生將更便利、更頻繁地使用電腦軟體和數位資料庫,校園不再以消極避免侵權為主要的智慧財產權教育目標,而是以充分了解智慧財產權之授權合理使用範圍,並且積極投入公共資料的創作和交流,不僅是公共資料庫的使用者,更是公共資料庫的創造者,更進一步,能適當主張個人應有的智慧財產權。

二、校園無形資產管理問題
大學校院於實施校務基金制度後,無形資產已列入正式會計科目,但就實際執行經驗,各校無形資產預算支出主要在於電腦軟體版權和資料庫的租用或採購,其他樣態的無形資產則尚未受到重視。胡寶志於《高校無形資產管理與核算問題探討》一文中指出大學校院無形資產的主要內容包括:(1)購入的無形資產,大專校院為了正常教學、科學研究及事業發展需要購入,大部分為專利權及非專利技術,如大型的電腦軟體等;(2)自製的無形資產,大學是知識密集的地方,是創造和擁有無形資產的重要基地,教師及研究人員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積極從事科學研究的研究工作,眾多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成果,這部分自製的無形資產是大學校院無形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3)校譽,大專校院雖然不是企業單位,但同樣具有商譽,通過歷史、所處的地理位置、學校的學術水準、知名度、學校的內部環境、師資陣容、學生素質和管理水準等因素反映出來,集中體現在學校排名上。他進一步指出校園在無形資產管理上的問題主要有:(1)忽視了無形資產的管理;(2)將職務發明轉化為非職務發明;(3)忽略對學校商譽的管理。並建議解決上述問題可以透過樹立無形資產價值觀及建立無形資產管理機構加以解決(胡寶志,2001)。
目前,校園無形資產管理偏重於資訊工具軟體採購,忽略其他無形資產的管理,其可能原因在於會計和財產管理人員普遍缺乏無形資產的相關知識,另一是其他無形資產在鑑價和保管方式仍具公信力的標準,相關人員無所從。

三、校園生產技術管理問題
針對數位學習而言,校園生產技術可分為教學設計技術與資訊科技技術。資訊科技技術又可分為數位學習標準技術、平台資訊交換技術、多媒體技術、行動學習技術、智慧型技術,及其整合之具體成品以課程軟體為主。
在校園整體數位學習生產技術方面,可以引進資訊資本管理的概念,兼顧資訊基礎建設層次和資訊應用層次,並運用策略地圖加以管理(諶家蘭,2006)。
教學設計方面,任友群(2007)於《國際教學設計的四個發展趨勢》指出四項發展趨勢分別為注重視跨學科研究和跨領域應用、注重資訊技術與教育理念的整合、注重各種因素整合下的學習環境的建構、注重新的評估理念和方法。
資訊技術管理問題在於無線技術雖然日益成熟,但是昂貴的設備非一般所能負擔,設計和發展出廉價易操作的數位學習使用者端設備,已是指日可待。校園數位學習的推動,問題在於如何選擇適當的技術,如何善用現有的資訊技術,以輔助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定期接觸相關的技術通報是監控和掌握關鍵技術發展的重要方法,但並非全然使用最新的產品和技術。
校園在數位學習供給鏈中同時具有供給者和需求者的角色,分別供給端和需求端的觀點加以分析於下:
(一)視校園為數位學習供給端
學校提供數位學習服務方案或教材,其相對應之需求端為學生或數位教材再利用者。學生所擁有的數位學習環境和個人的數位基本能力素養,為校園發展數位學習的重要技術依據。學校在發展數位學習時,易陷入發展最新科技優先的迷失,學校數位學習的產品主要為教學服務,此為核心業務無法委外,而其績效展現在學習者的學習成就。
(二)視校園為數位學習的需求端
學校為需求端時則資訊設備供應商、數位教材供應商等為需求端,在採購新式設備方案規劃時,於生產技術面向,需同時考慮人員教育訓練及維護費用。目前數位學習無線應用的發展趨勢,宜注意數位學習國家科技計畫及行動台灣等計畫的重點發展。

四、校園客戶資本管理問題
客戶資本又稱市場資本,它包括企業行銷體系,顧客忠誠度,品牌等,企業的知識創新成果與創新方向都必須依靠它來做為判斷準據,市場是知識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檢驗智慧資本管理成效的最重要標準。
傳統學校經營沒有所謂客戶資本的概念,學生與學校的關係在1995年大法官釋字382號之前法律實務為特別權利義務關係,即公權力擁有概括之支配權對違反義務者,得加以懲罰,故學校具有行政高權,沒有所謂客戶資本經營的觀念。但近年來教育選擇權、學校本位管理、人口結構少子化趨勢的外在環境的快速變遷,使學校的經營逐步市場化,客戶資本的概念在學校經營才受到重視。
在數位學習環境中,學習者與教學者面對面互動時間的減少,使學習者在學習歷程中途放棄的機會大幅增加,如何維持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端賴良好的學習輔導系統。但學校學習與企業界的客戶關係仍有差異,以教學過程的學習者學習成就評量為典型。
學校的客戶資本以在校學生為中心,延伸至畢業校友、學生家長及建教合作、產學合作廠商,學校所在地的社區公共關係等。在時間的縱軸上,可以往下到前一學習階段的高中職或國中小為招生之來源;往上可以延到校友的繼續升學或就業。

五、校園人力資本管理問題
人力資本是把人的生產能力的形成機制與物質資本等同,提倡將人力視為一種內含與人自身的資本,表現於各種生產知識與技能的存量總和。維基百科將人力資本定義為『人力資本是由後天通過耗費一定量的稀缺資源形成的,這種投資是為增加未來收益而進行的。』
過去學校的人力結構在公務預算制度下完全沒有彈性的窘境,雖然在實施校務基本新式會計制度後,已經有勞務委外、編制外人員進用等機制,使大學校院在人力資本領域增加一些調整的彈性,但是在人力資本的管理的思維上仍未脫離傳統終身任用的思維,如何善用部分工時的專業人力和非核心業務委外,為現階段學校人力結構發展的重要方向。從人力資源的向度思考,學校必須配合校務中長期發展,來建構和調整所需的人力資本,從人事方面的策略宜包括育才、選才、用才、留才四層次。
人力資本需要適當的組織環境中才能發揮,組織中核心人員的能力和承諾是關鍵成功因素。人力資本是智慧資本的核心,傳統人力資源管理以組織為邊界對於內部人力發展有豐富的論文,但人力資本管理,宜擴大的範圍到部分工時兼職人員或專案委外的合格分包商管理,甚至公益活動部分的志工團體。
數位學習環境中教學者必須熟悉數位工具、具備使用數位媒體溝通的能力和教學的活動中學生學習輔導的能力。行政院2004年度整體公務人力資本衡量解讀分析報告將人力資本分為「人力基本特性」、「員工敬業程度」、「人力運用」、「機關領導力」、「學習文化」、「人力成本」等六個面向,可供發展數位學習人力資本指標參考。

伍、結論與建議
在剖析智慧資本及數位學習發展歷程後,校園數位學習仍有許多值得深入研究命題,針對上述分析,提出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數位學習的概念內涵,隨著研究者專注的向度不同而異,以傳統經濟的概念有形資本為主的管理取向,已無法滿足和有效描述校園數位學習的發展。校園數位學習環境中的智慧資本應受到重視。本文透過數位學習和智慧資本相關文獻剖析,提出下列幾點結論。
(一)校園數位學習智慧財產權管理方面
1.現有的校園智慧財產管理基本觀念仍停留在如何避免侵犯著作權為主。
2.學校可以透過參與Creative Commons減少對商用著作權及版權的依賴,並可學習如何主張自己的作著權。
3.在智慧財產管理方面,需考量合理採購範圍。
(二)校園數位學習無形資產管理問題方面
1.忽視了無形資產的管理。
2.將職務發明轉化為非職務發明。
3.缺乏無形資產的鑑價和管理標準。
(三)校園數位學習生產技術管理問題方面
1.教學設計的四個發展趨勢:注重跨學科研究和跨領域應用、注重資訊技術與教育理念的整合、注重各種因素整合下的學習環境的建構、注重新的評估理念和方法。
2.學校數位學習的產品主要為教學服務,此為核心業務無法委外;其績效表現於學習者的學習成就。
3.資訊資本管理的概念兼顧資訊基礎建設層次和資訊應用層次,並運用策略地圖加以管理
(四)校園數位學習客戶資本管理問題
1.客戶管理範圍以學生為核心
2.忽略學生數位中學習動機激勵機制
(五)校園數位學習人力資本管理問題
1.學校人員進用制度仍有僵化之嫌,專案人力的進用機制仍待建立。
2.新進人員的聘任及在職人員進修研習,需配合中長期發展計畫。
3.校園數位學習人力資本缺乏有效的評鑑指標。
二、建議
校園數位學習智慧資本至少包括了教育、資訊、管理三個領域,智慧資本是知識經濟時代管理的新興領域,本文針對教育行政、教學管理、教學者和後續研究建議如下:
(一)對教育行政的建議
1.循序放寛遠距教學學分數採計比率的上限,鼓勵各級學校發展並通過數位學習相關認證。
2.強位對各級學校數位學習的輔導機制。
3.建立數位學習標竿學校數據資料庫,提供給後繼發展者參考。
4.宣導國科會數位學習國家科技計畫研究成果及經濟部行動台灣的發展動態。
(二)對學校管理的建議
1.重視學校內數位學習智慧資本發展,盤點學校數位學習知識,清楚定位學校特色與發展願景。
2.監控數位學習關鍵技術的發展趨勢與標準訂定。
3.運用資訊資本策略地圖檢視各校的資訊基礎建設及應用現況。
(三) 對教學者的建議
1.有效的學習奠基在學習者有意義的學習之上,教學者需要關注學習者的學習動參與。
2.數位教材可以善用公用資料庫,自行研究之數位教材,宜符合學習物件後設資料標準,並標明著作權相關資料。
3.參與相關的研究案或研究社群,以持續獲得數位學習工具或素材的更新資訊。
(四)對後續研究者的建議
1.數位學習智慧資本議題範圍過大,可擇其中重點如數位學習資訊資本或數位學習教師素養深入探討。
2.在研究法上,可採用個案法或比較研究法,介紹數位學習導入成功或失敗案例。

參考文獻
Arthur (1996). Increasing Returns and the New World of Busines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Aug.,1996, p100-109
Barron (2002). Evolving Business Models in eLearning. 2007年5月13日 引自http://www.sric-bi.com/LoD/summaries/EvolvBizModelsSum.shtml.
Bontis (1998). Intellectual Capital: An Exploratory Study that Develops Measures and Models. Management Decision, 36, 2.
Botkin (1999). Smart Business: How Knowledge Communities Can Revolutionize Your Compan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Edvinsson (1997). Develop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at Skandia. Long Range Planning, Vol. 30, No. 3, 1997. pp. 366-373.
Edvinsson and Sullivan(1996). Developing a Model for Manag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4(4), pp.356-364.
Kozma (1994). Will media influence learning: Reframing the debat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2(2), 7-19.
Lynn (1998 ). Intellectual capital. CMA Management, Vol. 72, No. 1, pp. 10-15.
McClure (1995). Model-Driven Software Reuse Practing Reuse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tyle. Http://www.reusability.com/papers.html.
Roos and Roos (1997). Measuring Your Company’s Intellectual Performance, Long Range Planning, Vol.30, No.3, 1997, pp.413-426.
Stewart (1997). Brainpower: How Intellectual Capital is Becoming American' s Most Valuable Asset. Fortune. Pp.40-56.
Ulrich (1998). Intellectual Capital = Competency X commitmen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Winter 1998, Vol 39, No. 2.
李少華 (2001)。南台科技大學E-Learning環境建置及導入。南台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
林東征(1996)。國小遠距教學行政管理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東征(2000)。淺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南縣國教。
林美純(不詳)。數位學習之應用與趨勢—職業教育與訓練規畫師觀點。2007年5月12日引自http://dlearn.ncue.edu.tw/1000110312/2006Profile/Work/數位學習之應用與趨勢—職業教育與訓練規畫師觀點.doc。
林燦螢(2001)。智慧資本發展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胡寶志(2001)。高校無形資產管理與核算問題探討。石油大學學報。2007年5月19日引自http://www.scrtvu.net/thesis/files/lwk/lw1043.html
財團法人台灣電子檢驗中心(2006)。智慧財產權管理。20070429取自http://www.etc.org.tw/etc/E00/e00-b1.htm。
國立政治大學(2006)。國立政治大學電子計算機中心使用者手冊-SW校園授權軟體。2007年4月28日取自http://www.cc.nccu.edu.tw/usersguides/sw2.htm。
教育部(1998)。「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擴大內需方案實施作業計畫。2007年5月13日引自http://rs.edu.tw/information/expand/extplan.html
教育部(2007)。教育部96年大專校院校園保護智慧財產權訪視作業。2007年5月13日 引自http://cipp.fcu.edu.tw/
陳玉玫(20021)。應用電腦輔助國小音樂教學之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之(2003)。政府科技施政成果智慧資本管理-以科專計畫及學術機構為例。2007年5月13日引自http://www.rdec.gov.tw/public/Attachment/512113594571.pdf
陳淑英(1991)。教育工學的新理念之探究。師大學報,第36期,p49-64。2007年5月12日引自http://140.122.100.145/ntnuj/j36/j36-3.pdf。
楊建國(2001)。無形資產之評價。輔仁大學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致凱(2004)。我國企業數位學習市場的回顧與展望。台灣資策會數位學習技術中心。2007年5月17日檢索自http://www.elearn.org.tw/NR/exeres/
EE0B7288-3C55-4274-8252-14C0CF51CE27.htm
熊澄宇(2005)。資訊社會4.0。台北市:商周出版。
劉文雯(2007)。綜合報導響應世界智財日~檢舉企業使用盜版軟體最高可得300萬。2007年4月27日,取自http://www.ettoday.com/2007/04/26/91-2087700.htm。
諶家蘭(2006)。策略地圖的資訊資本。台灣智慧資本研究中心電子報,第21期。2007年5月13日 引自http://www.ticrc.nccu.edu.tw/epaper/
epaper_No.21.htm
賴文智(1999)。智慧財產權與民法的互動-以專利授權契約為主。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Abstract
The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intellectual capital management in campus e-learning environment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era.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pervasion of fundament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and the general application of cordless communication, the method of the e-learning develops as well. To hold the critical point of e-learning, a campus needs to effectively manage related intellectual capital, promote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strengthen school competitiveness.
E-learning is the rising learning method of information society. In short, e-learning is to assist learning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application forms diverse from the inner trainings for personnel in enterprises, the teaching in cram schools, the assista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eaching inside campuses, to the authorization of credits in distance learning, are included in e-learning field.
The traditional economy which takes land, labor, and capital as basic units can no longer explain the new value creating progress of e-learning era.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management issue of e-learning environment from the dimension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proposes the probable future problem and developmental strategies.

Keywords: e-learning , Intellectual Capital, Camp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