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7日 星期二

創意與基因

創意與基因


2008.04.25姚仁祿先生受邀英國保誠人壽磊山團隊演講

邁向世界級創意企業,向基因學習...

(五)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的職前與在職師資培訓實顯不足

問題

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的職前與在職師資培訓實顯不足
教育部於民國98年開始辦理媒體素養種子教師的初階與進階認證,參與初階研習之教師必須通過「收聽線上學習」、「集中研習」及「教案設計及試教」共30小時的研習時數才能取得證書及進階研習資格,而進階認證課程為提升縣市參與及重視程度,改以縣市薦派教師參訓。

依民間團體多年培訓師資的經驗,發現一般教師對此新興議題多無強烈動機學習,參與培訓的教師尚屬少數;再加上,教育部辦理的初階與進階認證,仍屬於少數培訓的種子老師,恐無法因應97新課綱全面實施後,教材中多處提及媒體素養概念的教學需求。參考國外多年發展經驗,很多國家早已在職前師資培訓的通識課程(或學程)中,安排修習文化研究、批判教育、媒體研究、社會、科技與文化研究、兒童青少年與媒介等相關知識內涵與教材教法,或直接開設「媒體素養」學程,奠下教師對媒體科技與教育關聯性之觀察能力培養的基礎,值得借鏡。同樣,此問題也出現在資訊教育的職前師資培育上,大都傾向傳統的技術培訓導向,很少有特定的課程協助教師跳脫教條式的教學教法,實難以因應不斷跟隨科技躍進而變動的資訊素養內涵的教學與教法。

策略
增強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的在職及職前師資培訓
師資與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實踐成效息息相關,教師無法深刻理解內涵要意,或無法運用適宜的教材教法,都將使教學成效大打折扣,因而宜增強各級學校教師的職前培訓與在職進修,建立完整培訓計畫,鼓勵教師不斷專業學習成長,以促使其質與量的提升。
1.補助師資培育大學開設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相關課程。
2.強化各級學校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師資的在職進修。
3.提供適當誘因鼓勵培訓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種子教師。
4.於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中心下設立師培單位,提供講師進修。

反思

1.「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的職前與在職師資培訓實顯不足」充足的標準為何呢?

(四)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在教學實務上實施成效亟待加強與加速

問題
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在教學實務上實施成效亟待加強與加速
在目前實施的九年一貫課程中,媒體素養教育並非重大議題之一,也無獨立的能力指標,因此,在教科書上中很少論及媒體素養的觀念,一般教師對於媒體素養概念也不甚了解,雖然,近年來在民間團體與公部門協助下,都曾辦理過研習機會,提供相關教材教法與教學資源,但礙於沒有可實踐的課程時間,教師回到教學現場能持續推動的數量很少,只剩少數具熱情的教師,自行於班級中運用彈性課程、綜合活動課程採融入方式實施,屬單打獨鬥較多,整體的進展緩慢且實施成效不佳。

相較之下,雖然資訊素養在現行課綱中有明確的能力指標,屬於六大議題之一,可運用資訊課程進行融入教學,但常受限於老師所受專業訓練傾向技術導向的影響,或可實施課程的時間不足,實際教學中大都教導基礎技術層面,對於培養學生如何面對資料的評估篩選及運用的相關價值澄清學習仍屬不足,再加上目前並沒有統一明訂實施課程的固定節數,導致各校課程零散,無法有統一的課程安排,實施成效恐不如預期。

策略
解決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在教材、教材教法與評鑑之困境
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的最佳教學觀應跳脫道德勸說,價值單一取向,宜採體驗活動藉以感受媒體科技與媒介化資訊的無所不在,察覺自身與資訊的關係,並主動創作進行溝通。相較一般學科更具批判思維與創新體驗,因此,亟待政府部門需發揮積極主導的功用,確立課程地位,並支持與獎勵各界投入教材教法的研發,為教育現場建立豐富多元且優質的資源平台,突破困境以助推行。
1.獎勵和研發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各階段之教材與教材教法。
2.協助教科書編輯委員轉化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內涵為教材。
3.成立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課程與教學資源發展與整合中心。
4.發展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之教學評鑑原則以落實評鑑制度。

反思
1.「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在教學實務上實施成效亟待加強與加速」在教學實務上,宜採用科技接受模式來推廣,具體做法,每校皆有2至3位教學會使用Moodle系統,不出幾年便會看出應用的成效。

(三)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在各階段正規課程與社會教育實施不足

問題
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在各階段正規課程與社會教育實施不足
現狀下,我國的國民中小學並無明訂媒體素養教育的課程實施時間,高中職專科很少有相關的選修課程,只有部分大學的通識課程受教育部「中綱計畫」補助,實施相關媒體素養學程。因此,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在現有教育體制下很少在教學現場上實踐的機制與機會。 雖然,在新修正的民國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100學年度實施),直接將媒體素養概念採融入方式放置於各領域的能力指標中,增加媒體素養概念在教材中的能見度,以社會領域為例,在145條的能力指標中有2條在文字上提及大眾傳播(媒體)字眼,註釋中有23條提及可以大眾傳播媒體為例。教育部在辦理相關教材及師資研習時,均邀請民間教科書編輯人員與會,期增進教科書編輯人員之正確媒體觀念及知能。然而,由於媒體素養概念大都在註釋中被提及,對教科書的編輯委員而言只具建議而非必要,強制力不足,審定委員也沒有將此列入評定的標準;再加上,編審委員大都是屬該領域(社會領域)的專家學者,對於媒體素養概念可能無法具體掌握其精髓,就算經歷教材審查,仍不能貼切呈現媒體素養教育的意涵。

策略

落實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在各階段課程實施中扎根實踐
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能永續推動,從學校教育端實踐最具扎根成效,因此,如何安排學校教育各實施階段(國中小、高中技職、大學)皆能有相關的課程(融入教學、選修課程、通識課程)提供學習,成為課程實踐成效的重要關鍵。再者,檢視課綱與教材中呈現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內涵的適切性,也是扎根實踐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中不可或缺的要務。
1.明定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於國中小課程中實施之固定節數。
2.鼓勵各高中職學校將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列入選修課程。
3.鼓勵各公私立大學普設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的通識課程。
4.檢視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在高中及國中小課綱中的適切性。
5.因應時代潮流適時修正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能力指標。


反思
1.「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在各階段正規課程與社會教育實施不足」,那麼正規課程如何才算充足,每周八節課?
2.課程宜保留彈性,讓學校能適應學生不同發展階段和學習需求,來規劃學習活動。
3.高中學習指標須依不同類科來訂定,才有應用上的價值。不宜將高中同國中小,用劃一的標準。

(二)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的學習內涵偏向認識解讀媒體與技術操作

問題
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的學習內涵偏向認識解讀媒體與技術操作
國內對於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重要性的開端,主因認為媒體亂象充斥而需進行媒體教育,甚或把媒體素養或資訊素養教育視為批判媒體的工具,即使在多年推廣下,國內對於媒體素養或資訊素養的重視仍然不脫以識讀、批判、技術操作為主。雖然,近幾年在國小課程的實踐中,開始有以認識媒體角色、思辨媒體再現(例:性別刻板)、指導學童近用媒體、正確使用媒體的相關知能融入式課程,但就全民整體的學習內涵而言,仍屬片面不周。在現今面臨媒體環境成為先於家庭、學校、社會的社會化機制,與全球化資訊同步之際,應重新以新世紀新教育的觀點,賦予媒體素養學習積極的角色,促成溝通表達之目的。據國外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的發展,早已跳脫批判媒體科技為主流,以媒介化資訊為文化與環境的觀點,強調閱聽人即資訊創用者,進行對話溝通與反思的民主過程。

策略
提升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的發展視野與實徵論述研究
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不應只侷限以使用媒體科技(如電腦),或批判媒體作為學習目標,詮釋、批判、評估、應用媒體科技皆是發展歷程,終程目標應是善用媒體科技的正面功能,促成能積極創用媒體資訊並達成溝通目的現代公民。而此思潮的轉移是氛圍的共促,需要透過獎勵辦理相關研究、教學實踐、論壇、國外交流機會等方式,進行長期且有系統的理論論述和實徵研究,以提昇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視野的深度與廣度,奠定新世紀的公民素養觀。
1.獎勵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具前瞻性論述或相關研究。
2.鼓勵進行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具前瞻性的教學實踐。
3.支援我國學者或學術社群與國外學者及學術團體互動交流機會。
4.獎勵進行與國外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接軌的研討會及研究。

反思
1.任何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好事。
2.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的學習內涵偏向認識解讀媒體與技術操作,亦非壞事,有了基礎的使用能力,才有機會發展下一階段的能力。
3.網路媒體的分級是重要的,但不是全國教育會議的重點。

(一)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的內涵需形成共識與待資源整合

問題
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的內涵需形成共識與待資源整合
本子議題以「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為名,是因應當代媒體與傳播資訊科技發展的趨勢,科際整合之學習能力內涵,包含1.學習表達溝通的符號與媒體科技工具;2.學習詮釋、分析、批判與應用媒介化資訊;3.學習如何運作媒體科技建構意義,以積極表達意見、溝通思考、解決問題,共構民主社會溝通平台。然而由於此範疇內涵屬新的跨學習領域,國內在實踐面的學習內涵上莫衷一是,因此仍待多方商榷形成內涵共識。另,國內推動資訊科技教育與媒體素養教育之行政單位分屬不同部門,如何將政府部門間資源整合,進而結合民間團體資源,實是重要。


策略
確立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之名稱並整合現有資源
媒體科技是載具(硬體),裡面有資訊(軟體),使用者在媒體科技與媒介化資訊互動中產生學習與成果 (心體),因此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的學習,是跨越科技、資訊與媒體的界線,具共通學習意涵。然而,在國內資訊教育、科技教育,與媒體教育各自有不同的發展與負責協助的公部門,亟待多方整合凝聚共識先行確定名稱界定範疇,進而形塑前瞻且明確可行的在地化藍圖,並整合資源貫徹執行以發揮極大化效益。
1.召開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論壇聚焦討論以形成共識。
2.召開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焦點會議以整體規劃執行藍圖。
3.整合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政府、學術單位及民間團體資源。
4.設置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中心為統整資源及研發推廣單位。

反思

1.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有一共通模式,(1)形成共識,(2)整合資源,(3)成立組織,但教育問題真有如此共通的解決模式嗎?

2.資訊科技帶來的資訊社會,目前資訊教育的問題在於學生如何善用資訊科技的學習工具,及資訊社會中的公開領域教育資源(例如,維基百科、TED、開放原始碼等等)。

3.個人認為議題設定階段即落入傳統教育行政的思維模式。

Interview with Rajendra Pachauri, President of the IPCC

Interview with Rajendra Pachauri, President of the IPCC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主席Rajendra K. Pachauri呼籲世人要改變飲食習慣藉以拯救地球,減少地球暖化對人類的衝擊。

天寶葛蘭汀:世界需要多種思維的人

天寶葛蘭汀:世界需要多種思維的人
天寶葛蘭汀:從小被診斷為一個自閉症患者,她談論她的心智運作的模式,分享她的圖像思考模式,這種圖像思考,幫助她解決一般想法會錯失的問題,她舉出一些實證,說明:這世界需要視覺思考,模式思考和語言思考,以及所有聰明的怪咖孩子。

youtube 世界需要不同的思考-Temple Grandin
思考類型
1.圖像思考
2.模組(抽象)思考
3.語言思考

Michael Pritchard's water filter turns filthy water drinkable

Michael Pritchard's water filter turns filthy water drinkable
Michael‭ ‬Pritchard如何以隨身小型淨水器來解決‭‬飲用水的問題,用不同想法跳脫出陳舊的思惟窠臼

大小創意 中譯 解決飲用水的設計-Michael Pritchard

廿一世紀前十年的人文反思對設計的影響

廿一世紀前十年的人文反思對設計的影響 5-1


本堂課程從五個觀點來做反省,從人類無知浪費、沒有智慧的企業管理、無知、教育、飲食習慣及環境與建築對設計所造成的影響。藉由分享五段影片來佐證過去十年間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摧殘,進而需要設計來解決問題。

廿一世紀前十年的人文反思對設計的影響 5-2
本段重點觀念是如何以小解大,Michael‭ ‬Pritchard如何以隨身小型淨水器來解決‭‬飲用水的問題,用不同想法跳脫出陳舊的思惟窠臼。另外,如何有智慧也有知識來管理,如何不淪落迷失再數字的追求,分享「華爾街」預告片段。

Michael Pritchard's water filter turns filthy water drinkable

廿一世紀前十年的人文反思對設計的影響 5-3
Temple Grandin以身為自閉症患者闡述為何世界需要不同的思考。僵化的教育制度是否扼殺未來的天才?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主席Rajendra K. Pachauri呼籲世人要改變飲食習慣藉以拯救地球,減少地球暖化對人類的衝擊。

天寶葛蘭汀思維的:世界需要多種人



廿一世紀前十年的人文反思對設計的影響 5-4

分享以少解多的觀念,如何減少碳足跡、碳排放及過度消費,進而減少地球負擔。建築師Bjarke lngels提到建築的三個故事,以達爾文的進化論解釋設計過程,說明設計如何因應時事來適應與創新,如何居住城市中又有綠色植披

廿一世紀前十年的人文反思對設計的影響 5-5
「人文、文化與設計思考」的第二堂課提出五段影片、五個觀點引發同學思考過去的10年裡,人類各種無意識的行為加速對我們唯一的家—地球所造成的傷害。東海大學同學們分享本堂心得,且提出問題交流。

如何解讀別人的心思Rebecca Saxe

如何解讀別人的心思Rebecca Saxe

合作開放等於財富(中文)

合作開放等於財富(中文)
此段影片闡述了:人性怕吃虧,也怕被背叛,但是公共的財產、環境,眼看日益衰敗,人類未來的出路,究竟在哪裡呢?也請大家思考,如何才能破解「自私」?才能充份合作。

資料開放的一年後(中文)

資料開放的一年後(中文)

www的創始人Berner Lee在2009年呼籲政府將資料公布在網路上,到了2010年的演講,
他揭露了一些有趣的數據結果。這次他利用海地災後重建,網路使用者如何利用地圖即時傳輸資訊上網路,讓海地當地地圖能快速建置各地資訊,強調網路的重要性。  
影片來源:TED.COM

Sophal Ear: 逃離赤柬政權

Sophal Ear: 逃離赤柬政權
TED研究員Sophal Ear講述了關於他的家庭從柬埔寨逃離赤柬政權的動人故事。詳細描述了他的母親為了拯救孩子,而展現出的智慧與決心。

湯姆.伍耶克說明三種大腦創造意義的方法

湯姆.伍耶克說明三種大腦創造意義的方法

資訊設計師 湯姆伍耶克 談到透過大腦的三個領域 幫助我們了解文字 影像 感覺和連結。在TEDU的簡短演說中,他問到: 如何能確保我們的大腦幫我們充分了大創意?

Bjarke Ingels:飛速講解三個建築故事

Bjarke Ingels:飛速講解三個建築故事

來自丹麥的建築師 Bjarke Ingels 以火箭般的速度,圖文並茂的敍述他所創造的環保綠建築。這些建築不但看起來渾然天成,功能也非常“自然”:擋風,吸收太陽能 - 同時創造不可思議的偉大景觀。

(五)教材研發與師資培訓的問題

問題
教材研發與師資培訓的問題
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教育,必須處理價值變遷之問題,因此,首先必須處理者,乃既有的教材,可能仍充斥著不合時宜或不正確的觀念。這也是為什麼在性別平教育的推動上,非常強調檢視教材背後的性別意識型態,並強調教師具有轉化性的能力,改寫與教導符合時宜的性別觀點,相同的情形也可以運用在人權與法治教育上。再者,這些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教育的教材,雖然在初期參考外國的教材與相關作法,這些教材透過現場教師與相關學者的努力,已經發展出具有台灣脈絡的本土教材與教案。以性別平等教育為例,透過官方與民間團體(如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與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輔導群)的努力,已經累積許多精彩的教材可供現場教師參考。此外,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教育,必須發展出有系統的、適合不同學習階段的,並能逐漸地加深與加廣的教材,更是一個龐大工程,這更有賴於各大議題輔導團的成立與運作,透過中央與地方的通力合作,才能達到這樣的目標。

就師資之培訓而言,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教育,若視為重要與基本之價值,早在師資培訓的職前課程中,即應加強或重視,且應視為基本的教師倫理課程。以正向管教為例,既有的課程不是太理論,就是並未掌握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教育之重要內涵,而教學現場之教師,並無法有效處理學生的不服權威、霸凌、性騷擾等等的實務問題。

最後,無論地方或中央教育機關,易因本位觀念致使研習有疊床架屋之傾向,造成資源浪費及基層推動人員疲於參加研習之困擾,除常各自辦理相關研習、評鑑之外,相關業務亦有缺乏橫向連結及整合之失,造成教師培育成效更不顯著。

策略
有系統之本土教材之研發與扣緊實務的師資培育
在價值變遷的調和期,必須逐步地發展本土且有系統的加深加廣而能適合不同學習階段的教材。這種系列教材,能以我國本土的實際案例與法律為素材,由法律、政治、社會、心理等專家與基層教師合作,共同來發展。師資培訓之課程,能融入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之專業課程,且能扣緊教學現場之實務問題如各種歧視、霸凌、不服管教等等,方能使教師具備正向管教的職能。
1.以常設性機構來發展本土系統的教材與累積教學資源。
2.以服務學習與實習的方式扣緊實務問題,來發展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教育師培課程。
3.建立與民間專業社團的合作機制與模式,並鼓勵多元化的教材研發。
4.整合中央與地方之教師研習課程,提升教師研習之成效。


反思
1.以「常設性機構」來發展本土系統的教材與累積教學資源。新設或增設,教材研發不宜再設置機構,而在於檢討機制。

2.以服務學習與實習的方式「扣緊實務問題」,來發展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教育師培課程。國小教學活動宜能突顯重要概念,扣緊實務為大學階段或成人教育特性。

3.建立與民間專業社團的合作機制與模式,並鼓勵多元化的教材研發。可以採用優良教材甄選方式,提供獎金增加誘因。

(四)課程與教學的問題

問題
課程與教學的問題
因為大學自治,教育部頂多可以計畫之方式鼓勵各大學發展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教育之課程與教學、師資培訓、或教材之研發。高中職的課程,這些教育即被視為在公民與社會之領域課程之中,不必另外加強。國民中小學階段,從民國87年開始實施九年一貫之課程,人權、性別平等教育規劃為「重大議題」課程,雖然不像「領域」課程有安排固定時數來授課,主要以融入的方式進入到各個領域課程中。以性別平等教育為例,不僅已經訂定性別課綱與指標外,並與其他領域課程進行融合,發展出各式各樣可以參考利用的教案。以性別平等教育發展的歷程來看,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輔導群的成立,正是透過到團訪視、工作坊、研討會等方式,對於教師進行性別平等議題的增能工作,如此才能夠協助教師開啟性別之眼,在各大領域課程中融入性別平等的相關議題,這也是人權與法治教育正在推動或可以參照的推動模式。此外,許多人也誤解在升學壓力下,這些課程因受到排擠至邊陲的位置,幾乎是毫無成效可言,這樣的誤解主要的癥結在於「外加式」的迷思,如果教師具有性別平等、人權與法治教育的意識,透過融入的方法至各大教學領域,不僅傳遞了學科的知識外,同時也達到性別平等、人權與法治教育這些公民基本素養的培育。更進一步分析,《性別平等教育白皮書》亦提示「基礎研究不足」、「課程統整規劃尚待強化」、「課程法制規範未臻完備」、「課程與教學發展未能因應社會變遷」等困境。


策略
增加資源以落實「融入」式課程
以國民教育階段之九年一貫之課程架構而言,所謂「重大議題」課程,在部分的教師未曾有相關之知能下,若未投入更多資源,使教師能增能,不可能期待教師可以融入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教育於其領域之課程中,因此未來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與相關措施,如此才能幫助教師開啟性別平等、人權與法治教育的意識。此外,如同前述許多人誤解在既有領域課程,都普遍時數不足之情況下,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教育等,常被視為「外加」之課程,而被拒斥。既然這三者都是公民基本素養的面向之一,正本清源,若視為其為重要且需長期教授之課程,則需要開啟教師的相關意識,如此才能夠融入於相關的領域課程之中。
1.師資培育的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教育課程列為必修,並納入於教師檢定考試中。
2.發展與強化中央與地方的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教育的課程與教學之輔導與諮詢體系。
3.強化九年一貫課程的「重大議題」課程模式的認知,導正錯誤之「外加」觀感,而能真正落實「融入」的課程模式。
4.以專案補助之方式鼓勵大學開設人權、性別平等、法治等相關之課程。


反思
1.課程是一個大型的概念,國中小層次的課程應強調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協調。
2.強化九年一貫課程的「重大議題」課程模式的認知,導正錯誤之「外加」觀感,而能真正落實「融入」的課程模式。可在各科教科書審查時列入,當學生在各科學習時,即可透過附學習或輔學習方式來達成,單獨安排學習時數反而加深「外加」的感覺。

(三)組織與資源的問題

問題
組織與資源的問題
從有關教育現況描述至前揭文化變遷問題分析,在在都提醒我們,社會文化的變遷是一個鉅大工作,需要長時間且不斷地來進行。就像任何民主化的國家,若要處理文化的變遷,就算有許多世代的努力,仍須不斷地在學校的課程中持續落實,更何況我們的民主化,仍不過二十多年的歷史,許多的教師或學校行政本身,也必須有所調適。此外,誠如前面所強調,這種調適亦必須尊重個人的價值自主性,否則會產生反效果。在此過渡之時期,必須投入更多的資源,否則民主化的扎根工作,恐不易完成。就既有的推動模式來比較,更可突顯出在推動上現有之組織與資源的問題。

首先,就教育部的業務分工而言,訓委會相對於其他的司級單位如國教司、中教司、高教司,其對校園之影響力較小,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教育在業務推動的推動上,自然比較不利,且往往被學校視為是「外加」的業務。誠如前面所強調,除了訓委會持續推動之外,不論是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與法治教育應被視為是長期與持續性的工作,必須與各司處的既定工作相互搭配與共同執行,如此投入之組織與資源,自然會比目前訓委會單一單位的執行效力相比,自然穩定與持續。

再者,性別平等教育因為有法律的規範,在組織上或預算的編列上,相對於其他二者,容易累積成效。但即便如此,基層學校在推動性別平等教育仍存在若干的迷思與盲點,尤其在計畫擬定、資源分配時,未能符合性別主流化政策;因此需要投入更多的預算與資源及推動性別主流化政策,才能持續地破除迷思與刻板印象,進而達到所謂性別平等的精神。相對於性別平等教育,人權與法治教育,僅能仰賴主政者,以計畫政策的方式來推動,且僅能以行政預算來支應,其投入相對地即非常有限。以組織而言,現有的「人權教育諮詢小組」和「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在推動的組織與資源運用上,因為法源基礎的差別,也會造成資源分配的錯置。

最後,學校往往誤以為人權教育、法治教育與性別平等教育是「外加」的工作,於是在這三者之間競逐,既然三者都是公民素養的基本面向之一,應以融入的方式至正式課程與潛在課程之中。因此,人權教育或法治教育應師法性別平等教育的推動歷程,將法制化視為未來的重要工作項目。


策略
加強組織與資源之規模
我們的民主化,也才不過二十幾年,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教育,是民主扎根所不可或缺之工作,從既有之組織和資源之投入顯然不足,必須視為是國家重大長期之建設工作。從既有的教育部之內部組織分工,往往無法有效統整資源與發揮效力,應進行組織再造,以發揮統整教務、學務、輔導等的行政資源。此外,應該提升人權與法治教育之資源與規模,推動人權、法治教育之法制化。性別平等教育則應強化各級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之組織與運作,並促使學校於研擬訂定方案計畫、規定及資源分配時納入性別主流化觀點,明定學校於校內推動性別主流化之依據,確實落實督導、定期訪視和評鑑工作,設置性平會獨立幕僚單位及專責人力,確保縣市資源中心學校之積極運作,整合各相關委員會及法人,建立定期且詳實之各項性別統計資料,以收綜效。
1.教育部內部組織再造統整教務、學務、輔導等行政資源。
2.人權與法治教育之法制化。
3.建立人權與法治之長期性的推動委員會與預算,提供專責人力。
4.落實推動性別平等教育白皮書。
5.逐步推動大專校院、高中職性別主流化政策


反思
1.學校已成立過多的任務編組委員會,以致於實質運作功能堪慮。
2.統計資料的收集和分析是重要的,但如容作為獎賞依據,學校會考量可能後果不敢據實填報;如果與獎賞脫鈎,學校填報可能不落實,設計填報制度或回報制度宜有多點來源,可供交互參照。
3.教育組織和學校治理制度設計宜有學理基礎和數據做依據,不宜頭痛醫腳。

(二)校園環境的問題

問題

校園環境的問題
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教育,所帶來前揭價值衝突的問題,更直接地挑戰校園的倫理關係與管制文化本身。從民國76年解嚴以來,誠如前面所揭,不僅我國的憲政已民主化,甚至教育體制也透過教改而「鬆綁」,可是校園的管理文化,似乎仍在「戒嚴」中,甚至在民國94年7月仍有學生上街頭,爭取「髮禁」的解除,頭髮或服飾的管理上爭議,仍耗盡校園師生相當的心力。此外,「不打不成器」的傳統觀念下,更被立法禁止體罰所挑戰,而造成部分教師的消極性輔導管教,或轉向更嚴厲的口頭辱罵。此外,升學主義的幽靈,並未因為教改而離去,校園內「分數」歧視或能力分班,仍是「可做不可說」的校園現象。此外,學生之間的「霸凌」和「歧視」,甚至教師對學生的性騷擾或性侵害,仍是時而有聞。各種學習上弱勢,如社經背景、身心障礙等,仍是必須被關注的課題。雖然教育部已推動「友善校園」的政策,但這些都仍是校園環境中所仍存在的問題。

在實質空間方面,「改善校園安全與空間配置的門檻高」亦是《性別平等教育白皮書》所提示的困境。教育部於民國89年委託學者發展出「安全與無性別偏?之校園空間指標」,並函令各級學校據以檢視校園安全;這些指標對於新校園與建築具有?考價值,但對舊校園與建築較難規範。同樣的,校園老建築廁所數量與比例皆不符合《建築技術規則》之最新標準,且廁所仍多位於校園角落,構成校園安全死角。由於改善校園空間需要建築空間專業知能,建築空間配置調整所需經費偏高等因素,使得校園空間改善的門檻偏高,而影響學校之執行能力與改善意願。

策略

友善校園環境之建立
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教育的落實,必須朝向友善校園環境之建立。不友善的校園,本身即因為受制於過去之價值所影響,而造成對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價值的侵害。此外,並需正視校園中的歧視、霸凌或其他之偏差行為,絕不是用「管」的策略而已,學生更需要的是「教」。友善校園環境的營造,使學校關係能朝向溫馨的教育關係,而非朝向嚴峻的行政管理關係。學校作為一個整體,也必須能發展為共同合作來解決問題的學習型團隊,而非互相對立且推卸責任之行政官僚體系。而如此的學習型團隊,更包含學生、家長、教師、學校行政等共同的參與,才可能建立和諧與有效之友善校園。友善校園的環境,才是真正地落實「有教無類」,不放棄任何學生的實踐,且能從小鼓勵學生的參與校務,以形成之自治自律、自尊尊人之基本能力與素養。
1.落實友善校園人權環境指標的檢討改進功能。
2.發展學校本位之友善校園學習改進團隊。
3.建立友善校園中央與地方輔導與諮詢體系。
4.制度化學生的自治和家長的校務參與,以營造友善與和諧之校園。


反思

1.為何會有校園霸凌事件,當然和校園文化有關,但是強調競爭的校園文化,對低社經背景家庭學生的競爭不利,加上社會上黑道文化的吸引作用。

2. TedTAlk 「吉蘭‧貝兒‧瑟西教導孩子如何發揮影響力」可供參考。

(一)文化變遷的問題

問題
文化變遷的問題
文化或價值的變遷,往往不若政策或法律體制的改變,可以立竿見影。誠如前面所揭示,我國憲政或教育體制,已朝向民主與多元化的前進,惟如此的改變,並不表示社會或文化,也「馬上」可以調整社會上許多既有的價值與想法。此外,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等民主價值的扎根,必須以尊重文化的多元本身,很難以意識型態灌輸之強制方式,這本身也違背這些價值所強調尊重個人自主性的本質。從教學現場的角度而言,這些價值變遷的問題,則突顯過渡時期觀念轉變的困難,或必需對教師的「再教育」問題。

策略
落實文化發展的溝通與對話機制
面對文化變遷的問題,國家的民主化,若要能扎根於傳統文化中,不能忽視文化發展的溝通與對話機制。換言之,單純的法令的修正,會產生引導之作用外,但若希望新價值的扎根於文化之中,則需要更多由下而上的溝通與對話模式,即無法僅以外部之強制力,而必須奠基於內部價值之認同,因此,必須透過更多的價值溝通與互動,且能持續不斷地在無數的具體行動中落實新價值,才能形成新文化。這無疑是長期且必需持續性的文化建設工作。透過家長、教師、學校行政、法律、教育專業團體、地方行政等等,從中央到地方以論壇之方式,就人權、性平平等、法治教育之落實,形成具體可行之政策與工作方案。人權、性別平等、法治等價值,更應成為教師專業倫理之重要價值。
1.落實地方教育審議委員會的多元參與的教育政策形成功能。
2.形成中央與地方的人權、性別平等、法治等教育論壇體系。
3.發展中央與地方人權、性別平等、法治等法律諮詢輔導體系。
4.建立含有人權、性別平等、法治價值之教師專業倫理守則。

反思
1.信念與迷信,當行為結果與行為選擇之間是隨機無規則時,TedTalk 「麥克薛莫:自欺背後的模式」可以供參照。

2.如何建構一個可以相信努力會獲得報償的信念才是民主法治的基礎。

(八)生命與品德教育較乏長期且有系統的理論論述和實徵研究

問題
生命與品德教育較乏長期且有系統的理論論述和實徵研究

由於我國社會長久以往對於生命與品德教育視為一種簡單的「生活」教育,好似無須任何「學問」,這種簡化與淺化的思維造成專業建立的困難度。因而,少數投入生命與品德教育研究的學者,往往因缺乏誘因和支援而孤軍奮戰,其中願意堅持且進行長期並有系統的理論論述和實徵研究者更屬鳳毛麟角,此不僅難以形塑國內研究社群,更不易和國際研究社群及其趨勢接軌。如此,易造成生命與品德教育推動因缺乏研究的基礎和依據,而流於形式化、表淺化、口號化與瞬間化,甚而喪失其教育的本質以及專業的深度和廣度。

策略
開展生命與品德教育長期且有系統的理論論述和實徵研究

將生命與品德教育視為專業研究的領域,進行長期且有系統的理論論述和實徵研究,以建立我國學術研究社群與特色,並進而與國際接軌。藉由生命與品德教育深度與廣度的擴增,才能真正的深耕與扎根,以彰顯其教育本質和發揮應有的功能。
1.獎勵進行生命與品德教育長期且有系統的理論論述或相關研究。
2.委託進行生命與品德教育長期且有系統的指標蒐集和實徵研究。
3.鼓勵生命與品德教育學術社群的建立並可設立其溝通分享平台。
4.支援我國學者或學術社群與國外學者及學術團體互動交流機會。
5.設置或指定專責單位做為長期理論研發以及實務推廣整合機構。


反思
1.TedTalk 藝術家泰奧.陽森(Theo Jansen )向我們展示他創造生命的藝術。會自行移動、甚至生存的藝術作品,竟只由塑膠管與水瓶所堆砌而成。或許讓我們對生命產生不同的觀點。

2. TedTalk NaliniNadkarni挑戰我們對於樹木及監獄的傳統觀點,她認為這兩者都比我們所想得更具活力。經由與華盛頓州政府的合作, 她將科學課程及保育計畫引進給受刑囚犯, 並得到超乎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