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7日 星期二

(一)文化變遷的問題

問題
文化變遷的問題
文化或價值的變遷,往往不若政策或法律體制的改變,可以立竿見影。誠如前面所揭示,我國憲政或教育體制,已朝向民主與多元化的前進,惟如此的改變,並不表示社會或文化,也「馬上」可以調整社會上許多既有的價值與想法。此外,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等民主價值的扎根,必須以尊重文化的多元本身,很難以意識型態灌輸之強制方式,這本身也違背這些價值所強調尊重個人自主性的本質。從教學現場的角度而言,這些價值變遷的問題,則突顯過渡時期觀念轉變的困難,或必需對教師的「再教育」問題。

策略
落實文化發展的溝通與對話機制
面對文化變遷的問題,國家的民主化,若要能扎根於傳統文化中,不能忽視文化發展的溝通與對話機制。換言之,單純的法令的修正,會產生引導之作用外,但若希望新價值的扎根於文化之中,則需要更多由下而上的溝通與對話模式,即無法僅以外部之強制力,而必須奠基於內部價值之認同,因此,必須透過更多的價值溝通與互動,且能持續不斷地在無數的具體行動中落實新價值,才能形成新文化。這無疑是長期且必需持續性的文化建設工作。透過家長、教師、學校行政、法律、教育專業團體、地方行政等等,從中央到地方以論壇之方式,就人權、性平平等、法治教育之落實,形成具體可行之政策與工作方案。人權、性別平等、法治等價值,更應成為教師專業倫理之重要價值。
1.落實地方教育審議委員會的多元參與的教育政策形成功能。
2.形成中央與地方的人權、性別平等、法治等教育論壇體系。
3.發展中央與地方人權、性別平等、法治等法律諮詢輔導體系。
4.建立含有人權、性別平等、法治價值之教師專業倫理守則。

反思
1.信念與迷信,當行為結果與行為選擇之間是隨機無規則時,TedTalk 「麥克薛莫:自欺背後的模式」可以供參照。

2.如何建構一個可以相信努力會獲得報償的信念才是民主法治的基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