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7日 星期二

(四)課程與教學的問題

問題
課程與教學的問題
因為大學自治,教育部頂多可以計畫之方式鼓勵各大學發展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教育之課程與教學、師資培訓、或教材之研發。高中職的課程,這些教育即被視為在公民與社會之領域課程之中,不必另外加強。國民中小學階段,從民國87年開始實施九年一貫之課程,人權、性別平等教育規劃為「重大議題」課程,雖然不像「領域」課程有安排固定時數來授課,主要以融入的方式進入到各個領域課程中。以性別平等教育為例,不僅已經訂定性別課綱與指標外,並與其他領域課程進行融合,發展出各式各樣可以參考利用的教案。以性別平等教育發展的歷程來看,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輔導群的成立,正是透過到團訪視、工作坊、研討會等方式,對於教師進行性別平等議題的增能工作,如此才能夠協助教師開啟性別之眼,在各大領域課程中融入性別平等的相關議題,這也是人權與法治教育正在推動或可以參照的推動模式。此外,許多人也誤解在升學壓力下,這些課程因受到排擠至邊陲的位置,幾乎是毫無成效可言,這樣的誤解主要的癥結在於「外加式」的迷思,如果教師具有性別平等、人權與法治教育的意識,透過融入的方法至各大教學領域,不僅傳遞了學科的知識外,同時也達到性別平等、人權與法治教育這些公民基本素養的培育。更進一步分析,《性別平等教育白皮書》亦提示「基礎研究不足」、「課程統整規劃尚待強化」、「課程法制規範未臻完備」、「課程與教學發展未能因應社會變遷」等困境。


策略
增加資源以落實「融入」式課程
以國民教育階段之九年一貫之課程架構而言,所謂「重大議題」課程,在部分的教師未曾有相關之知能下,若未投入更多資源,使教師能增能,不可能期待教師可以融入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教育於其領域之課程中,因此未來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與相關措施,如此才能幫助教師開啟性別平等、人權與法治教育的意識。此外,如同前述許多人誤解在既有領域課程,都普遍時數不足之情況下,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教育等,常被視為「外加」之課程,而被拒斥。既然這三者都是公民基本素養的面向之一,正本清源,若視為其為重要且需長期教授之課程,則需要開啟教師的相關意識,如此才能夠融入於相關的領域課程之中。
1.師資培育的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教育課程列為必修,並納入於教師檢定考試中。
2.發展與強化中央與地方的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教育的課程與教學之輔導與諮詢體系。
3.強化九年一貫課程的「重大議題」課程模式的認知,導正錯誤之「外加」觀感,而能真正落實「融入」的課程模式。
4.以專案補助之方式鼓勵大學開設人權、性別平等、法治等相關之課程。


反思
1.課程是一個大型的概念,國中小層次的課程應強調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協調。
2.強化九年一貫課程的「重大議題」課程模式的認知,導正錯誤之「外加」觀感,而能真正落實「融入」的課程模式。可在各科教科書審查時列入,當學生在各科學習時,即可透過附學習或輔學習方式來達成,單獨安排學習時數反而加深「外加」的感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