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1日 星期三

生命與品德教育運用的教材教法和實施策略良莠不齊

問題:生命與品德教育運用的教材教法和實施策略良莠不齊
近年政府與民間積極投入生命與品德教育的推動,因而相應的教材、教法以及實施策略等陸續產出。然而,教材教法和實施策略需符合教育的標準,其包括需有學理依據或有科學驗證,若是取自外國理論宜適切轉化為我國需求,以及需避免意識型態(例如政治、宗教)的涉入等。以前述教育標準觀之我國生命與品德教育既有的各類教材教法和實施策略,實可謂良莠不齊且深淺不一,因而如何去蕪存菁或提升整體品質均屬重要課題。

策略 建構生命與品德教育教材教法和實施策略獎勵機制及資源網絡
生命與品德教育教材教法和實施策略並無「定於一尊」的最佳模式,而宜考量各個教育階段學習者的特性與需求,且需基於異質與開放社會的容忍接納與創新精神。不過,教育場域中仍須有良莠的區辨,以及維持專業品質的機制,尤其是政府部門需發揮主導積極的作用,支持與獎勵教育與社會各界投入,並為教育現場建立豐富多元且高品質的資源網絡。
1.建立固定機制以獎勵各級學校創發生命與品德教育教材教法。
2.獎勵和補助學界研發生命與品德教育教材教法及其實施策略。
3.彙整與鼓勵社會各界發展優良生命與品德教育相關教材教法。
4.建構生命與品德教育課程與教學的溝通平台和多元資源網絡。

生命與品德教育需以何種方式納入學校課程為宜尚無定論

問題:生命與品德教育需以何種方式納入學校課程為宜尚無定論
目前有關生命與品德教育納入學校課程有四種方式:一是生命教育在國中小階段採融入學習領域或主題統整式的課程;二是生命教育與生涯規劃在高中職階段列為必選修課程;三是品德教育在中小學均採融入各學習領域、加強訓輔相關活動,以及強化校園文化等兼重正式、非正式與潛在課程;四是高等教育階段的生命教育與品德教育端賴各校自發性的規劃與推動,目前多半在通識課程、專業倫理課程,以及服務學習課程與社團活動等彰顯。以上四種現況是否需予以調整或改變,究係以何種方式最為合宜?是否需將生命與品德教育單獨設為學科?或是各個教育階段需有其不同的規劃?以及幼教階段和社會教育階段的生命與品德教育是否需加以關注等,都需再深入研析。

策略
檢視調整並落實生命與品德教育納入各級學校課程的方式
針對各個教育階段與成人的各個學習者需求和整體結構特性,將生命與品德教育重新檢視其在學校課程中的定位與功能,包括單獨設科、主題或議題化、融入各學習領域、藉由非正式課程彰顯、強化校園氣氛與形塑文化等方式,並宜藉由各種機制使其具體實際執行且確實發揮成效。
1.檢視、調整並落實幼教與國小階段生命與品德教育課程納入方式。
2.檢視、調整並落實國中階段生命與品德教育課程納入方式。
3.檢視、調整並落實高中職階段生命與品德教育課程納入方式。
4.加強推動並落實技職與高等教育階段生命與品德教育中具特色的專業倫理與通識教育課程,及其非正式課程與潛在課程的實施。

評論:
生命與品德教育和教學情境有高度關連性,過度強調檢視將不利真正的推動。如何善用新聞事件及同學的生活故事較能產生共鳴。

生命與品德教育的目標與內容常流於各自表述且過於抽象

問題:生命與品德教育的目標與內容常流於各自表述且過於抽象

近年我國社會各界對於生命與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多採認同態度,但對於其目標與內容卻常流於陳義過高、各自表述或過於籠統模糊的情形,此導致相關教育政策的實施和推動,極易產生理想與現實脫節、疊床架屋、失去焦點或是扎根不足等疑慮。因而,生命教育與品德教育各自的明確具體目標與內容為何?此外,在教育政策推動層面中,生命教育與品德教育二者,含括憂鬱與自我傷害防治,以及生涯規劃與輔導等,有無可能加以統整,以求目標與內容的聚焦和系統化,進而促成各方資源的整合且減少學校的多重負擔?均宜加以探討以形成共識

策略:

透過多層次和多角度的論辯及溝通過程,逐步形塑符合我國現今社會需求與國際趨勢的生命與品德教育,並依據各級教育階段以及學習者需求,有系統且全面地分別擬具創新前瞻且明確可行目標和內容,並藉此民主多元歷程嘗試整合且凝聚學界、教育界與社會各界共識,做為教育政策聚焦且扎根推動的藍本,但須保留多元開放與彈性自由的發展空間,並非成為「一言堂」甚或意識型態的宰制。
1.鼓勵學界針對我國生命與品德教育的現況與趨勢進行深度探究。
2.提供與支援教育界對於生命與品德教育多元對話與論辯的機會。
3.召開社會各界生命與品德教育論壇以聚焦討論並逐步形成共識。

評論:
一、1.鼓勵學界針對我國生命與品德教育的現況與趨勢進行深度探究。2.提供與支援教育界對於生命與品德教育多元對話與論辯的機會。3.召開社會各界生命與品德教育論壇以聚焦討論並逐步形成共識。都會可行策略。

二、此一議題屬於道德領域,道德的本質始終具有知德與行德的爭論。教育部論點以知德為主軸。

三、學校教育制度具有特定的時間和活動規範,使德在其中的教師和學生都無法深刻體驗和關懷彼此,才是此問題的核心,再者,家庭結構的小型化和資訊社會的新興品德問題才是知德須要發展的領域。

四、尊重他人,關懷生命,發展自我,和諧社會等等生命和品德的概念並非如上述表述過於抽象。換言之,品德和生命教育問題,在認知領域具有抽象性,但透過體驗活動的安排,良好習慣的養成,其實並不難,難在當有「搭順風車」造成的社會閒散,那麼社會中認知努力的付出是無法得到合理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