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學面面觀
焦點二:強調班級經營
焦點三:尋求授課清晰
焦點四:確認教學的多樣性
焦點五:觀察工作取向
焦點六:檢視學習參與
焦點七:評量學生成就
焦點八:尋求較高層次思維過程及表現成果
一般教學法
https://blog.xuite.net/vla866/wretch/142882907-%E6%95%99%E5%B8%AB%E5%B8%B8%E7%94%A8%E4%B9%8B%E3%80%8C%E6%95%99%E5%AD%B8%E6%96%B9%E6%B3%95%E3%80%8D%E5%A4%A7%E8%A3%9C%E5%B8%96
1.講述法
2.討論法
3.觀察法
4.練習法
5.啟發法
6.問思教學法
7.發表法
8.設計法
9.單元教學法
10自學輔導法
11社會化教學法
12探究教學法
13五段式教學法
14演繹法
15歸納法
16編序教學法
17個別化教學法
18合作學習法
19協同教學法
20分組教學法
21小組討論
22道德討論法
23價值澄清法
24角色扮演法
25.問題解決教學法:
意義學習論(meaningful learning theory)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WikiContent?title=%E6%84%8F%E7%BE%A9%E5%AD%B8%E7%BF%92%E8%AB%96&search=%E6%84%8F%E7%BE%A9%E5%AD%B8%E7%BF%92%E8%AB%96
學習理論主要分為四大理論體系:
從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前兩大主義體系有接近的趨勢。如加涅的累積學習論(Theory Of Accumulative Learning)和亞伯特·班度拉的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被認為是前兩大主義的兼容並蓄。
引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4280/
目前的中小學教育,有很多需要改變,但很難改的地方:
(引自台大電機葉丙成老師部落格,2014,11,11)
http://pcyeh.blog.ntu.edu.tw/archives/category/%E5%AD%B8%E7%BF%92%E7%B6%93%E9%A9%97
體驗學習,也就是做中學一直是學習重要的理念之一,從而發展出不少著名的經驗學習理論(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專家學者,其中也包括美國心理學家大衛庫伯(David Kolb)。
大衛庫伯(David Kolb)的經驗學習圈(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
大衛庫伯的經驗學習理論將學習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包括具體經驗、省思觀察、抽象概念與主動驗證,四個階段形成一循環的學習過程,並不斷的重複。
1.具體經驗(Concrete Experience,簡稱CE):強調以個人的感覺進行學習(learning from feeling),會從一個特殊的經驗中來學習,對所接觸的人事物產生強烈的感覺。而有趣的具體經驗更能提高學生學習的意願。
2.省思觀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簡稱RO):強調用看與聽等觀察來學習(learning by watching and listening),作任何決定之前會先仔細的觀察周遭環境、事物的變化,喜歡由不同的角度來看事情,以尋求事情真正的意義。
3.抽象概念(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簡稱AC):強調以思考來進行學習(learning by thinking),會從邏輯的分析與概念來學習,先對情境完全瞭解之後,才做出有系統、有計畫的行動。經驗只是理性的素材,而這些經驗素材必得經過系統性理念的結構化歷程,才可能建構成為可靠的知識。
4.主動驗證(Active Experiment,簡稱AE):強調以實際操作來進行學習(learning by doing),有能力及耐心將事情完成,喜愛冒險性的活動,並且採取行動去影響周遭的人事物。
大衛庫伯的經驗學習理論將學習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包括具體經驗、省思觀察、抽象概念與主動驗證,四個階段形成一循環的學習過程,並不斷的重複。
1.具體經驗(Concrete Experience,簡稱CE):強調以個人的感覺進行學習(learning from feeling),會從一個特殊的經驗中來學習,對所接觸的人事物產生強烈的感覺。而有趣的具體經驗更能提高學生學習的意願。
2.省思觀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簡稱RO):強調用看與聽等觀察來學習(learning by watching and listening),作任何決定之前會先仔細的觀察周遭環境、事物的變化,喜歡由不同的角度來看事情,以尋求事情真正的意義。
3.抽象概念(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簡稱AC):強調以思考來進行學習(learning by thinking),會從邏輯的分析與概念來學習,先對情境完全瞭解之後,才做出有系統、有計畫的行動。經驗只是理性的素材,而這些經驗素材必得經過系統性理念的結構化歷程,才可能建構成為可靠的知識。
4.主動驗證(Active Experiment,簡稱AE):強調以實際操作來進行學習(learning by doing),有能力及耐心將事情完成,喜愛冒險性的活動,並且採取行動去影響周遭的人事物。
(I)理想課程 社會層次 設計原則為中心
----------------------
(F)正式課程 機構層次 學校中心
----------------------
(P)知覺課程 教學層次 教師理解為中心
----------------------
(O)運作課程 執行調適為中心(學生、老師、環境皆為變因)
----------------------
(E)經驗課程 個人(經驗)層次 學生感知為中心
「智慧課堂行為管理系統」的人臉識別和課堂行為分析,你認同嗎?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education/lngxvzb.html
浙江省杭州第十一中學將一款名為「智慧課堂行為管理系統」的科技應用於課堂教學。該系統主要功能為無感「刷臉」考勤並可通過攝像頭對課堂上學生的行為進行統計分析,並對異常行為實時反饋。
「智慧課堂行為管理系統」可通過對課堂上學生的行為進行統計分析,針對學生異常行為實時反饋。
該系統每隔30秒會進行一次掃描,針對學生們閱讀、舉手、書寫、起立、聽講、趴桌子等6種行為,再結合面部表情是高興、傷心,還是憤怒、反感,分析出學生們在課堂上的狀態。
警惕「新科技」與教育背道而馳
https://kknews.cc/education/yrpebzj.html
雖然這套課堂行為管理系統並不是為了記錄學生影像,而是將行為和表情轉化為代碼進行分析,且大大降低了學生隱私泄露的風險,但仍然讓很多人感覺不適。對此,不少網友感慨,幸好自己早已畢業。
人工職能的發展,讓過去依靠人力無法做到的事情成為可能,如實時記錄學生的課堂表現,這無疑是一種技術賦能。但技術賦能是一柄雙刃劍,甚至有可能與教育初衷背道而馳。姑且不論人工職能是否可以根據行為和表情準確分析學生的真實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