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3日 星期三

學習環

 

學習環-Learning Cycle

引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4280/


學習環是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物理學家凱普拉斯(R. Karplus)首創的教學模式。


學習環是以認知心理學的學習觀為基石,根據人類建構知識的方式所建立的教學模式 ,涵蓋探究(exploration)→概念引介(concept introduction)→概念應用(concept application)三階段。   


凱普拉斯是在一九五七年應其小學二年級女兒之邀到其班級上課,覺得這種經驗很有趣,於是想為小學發展一套課程。一九五九至一九六○年得到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支助從事教學研究工作,由教學經驗發現學生有許多迷思概念與學習困難,於是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如何創造一個學習經驗使學生直觀的想法與現代科學的觀點相聯結?其後,於一九六二年發展引導發現式(guided discovery)教學法,經過進一步的發展和修正後,一九六七年明確提出探究(exploration)、發明(invention)、發現(discovery)三階段,並於一九七○年代中期科學課程改進研究(Science Curriculum Improvement Study, SCIS)的教師手冊明確提出「學習環」的教學法。


在一九七六至一九七七年由於許多教師無法掌握發明與發現在教育情境中的涵意,所以凱普拉斯在一九七七年決定將三階段改為探究概念引介概念應用。   


學習環教學理論的基本假定是:正確使用學習環,可幫助學生發現他們的先入概念或迷思概念,他給予學生參與辯論及試驗概念的機會,此不僅可以改進學生的概念知識,且將增進學生產生及試驗概念知識的推理模式之能力。學習環是一種很有彈性的教學模式,教師可在不同的階段使用不同的教學形式,例如實驗、討論、講解、閱讀等,不過必須把握住各階段的精神,不能刪除任何一個階段,而且各個階段的順序也不能改變,倘若階段順序改變或某一階段被刪除便將不再是學習環的教學模式。   


學習環不只是幫助學生學習或發展新概念而已,還在促使有迷思概念的學生產生概念改變。因此根據一個學習環教學模式所設計的單元教學方案必須把握下列要素:(1)教師引發學生提出疑問,激發學生運用其原有概念和認知技能來進行解決問題的活動;(2)這些活動必須有挑戰學生原有概念的效果,以迫使學生反省其原有的概念;(3)應適時提出新的想法或更有效的方法;(4)應立即促使學生運用新的概念(或想法)來產生新的預測,或實際蒐集資料來考驗,以再挑戰學生的原有概念或促使學生獲得新概念。   


但於一九八八年勞森(A.E. Lawson)提出學習環的第二階段教師只能引介術語不能教導概念,所以將學習環三階段重新定位為探究術語引介(term introduction)概念應用。且發展出描述型學習環經驗誘導型學習環假說演繹型學習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