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7日 星期二

(二)校園環境的問題

問題

校園環境的問題
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教育,所帶來前揭價值衝突的問題,更直接地挑戰校園的倫理關係與管制文化本身。從民國76年解嚴以來,誠如前面所揭,不僅我國的憲政已民主化,甚至教育體制也透過教改而「鬆綁」,可是校園的管理文化,似乎仍在「戒嚴」中,甚至在民國94年7月仍有學生上街頭,爭取「髮禁」的解除,頭髮或服飾的管理上爭議,仍耗盡校園師生相當的心力。此外,「不打不成器」的傳統觀念下,更被立法禁止體罰所挑戰,而造成部分教師的消極性輔導管教,或轉向更嚴厲的口頭辱罵。此外,升學主義的幽靈,並未因為教改而離去,校園內「分數」歧視或能力分班,仍是「可做不可說」的校園現象。此外,學生之間的「霸凌」和「歧視」,甚至教師對學生的性騷擾或性侵害,仍是時而有聞。各種學習上弱勢,如社經背景、身心障礙等,仍是必須被關注的課題。雖然教育部已推動「友善校園」的政策,但這些都仍是校園環境中所仍存在的問題。

在實質空間方面,「改善校園安全與空間配置的門檻高」亦是《性別平等教育白皮書》所提示的困境。教育部於民國89年委託學者發展出「安全與無性別偏?之校園空間指標」,並函令各級學校據以檢視校園安全;這些指標對於新校園與建築具有?考價值,但對舊校園與建築較難規範。同樣的,校園老建築廁所數量與比例皆不符合《建築技術規則》之最新標準,且廁所仍多位於校園角落,構成校園安全死角。由於改善校園空間需要建築空間專業知能,建築空間配置調整所需經費偏高等因素,使得校園空間改善的門檻偏高,而影響學校之執行能力與改善意願。

策略

友善校園環境之建立
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教育的落實,必須朝向友善校園環境之建立。不友善的校園,本身即因為受制於過去之價值所影響,而造成對人權、性別平等與法治價值的侵害。此外,並需正視校園中的歧視、霸凌或其他之偏差行為,絕不是用「管」的策略而已,學生更需要的是「教」。友善校園環境的營造,使學校關係能朝向溫馨的教育關係,而非朝向嚴峻的行政管理關係。學校作為一個整體,也必須能發展為共同合作來解決問題的學習型團隊,而非互相對立且推卸責任之行政官僚體系。而如此的學習型團隊,更包含學生、家長、教師、學校行政等共同的參與,才可能建立和諧與有效之友善校園。友善校園的環境,才是真正地落實「有教無類」,不放棄任何學生的實踐,且能從小鼓勵學生的參與校務,以形成之自治自律、自尊尊人之基本能力與素養。
1.落實友善校園人權環境指標的檢討改進功能。
2.發展學校本位之友善校園學習改進團隊。
3.建立友善校園中央與地方輔導與諮詢體系。
4.制度化學生的自治和家長的校務參與,以營造友善與和諧之校園。


反思

1.為何會有校園霸凌事件,當然和校園文化有關,但是強調競爭的校園文化,對低社經背景家庭學生的競爭不利,加上社會上黑道文化的吸引作用。

2. TedTAlk 「吉蘭‧貝兒‧瑟西教導孩子如何發揮影響力」可供參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