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7日 星期二

建立「學生教學生」的同儕學習模式

建立「學生教學生」的同儕學習模式


文/陳曼玲
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是全美首屈一指的公立大學,每年有約四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學生申請進入這所知名學府,但最後只有九千人可以如願。儘管學生程度優異,該校依然設有「學生學習中心」(Student Learning Center,簡稱SLC),對於提高大學生學習成效絲毫不敢鬆懈。

與多數大學將「學生學習」依附在教學發展中心之下的作法不同,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特地將二者分開,於教師發展中心之外成立學生學習中心,以凸顯學生學習領域是一獨立區塊,其重要性並不亞於「教師教」的問題。該校學生學習中心主任Cara Stanley去年來臺參加臺灣大學主辦的「第二屆卓越教學國際研討會」,提到了美國名校推動學生學習輔導的歷史淵源。
她指出,美國大學對學生課業輔導有悠久的歷史,早在1860年代,愛荷華州立大學(Iowa State College)即要求大一新生加強閱讀、寫作能力;哈佛大學也於1874年開始加強大一新生的英文寫作。到了1973年,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正式成立學生學習中心,以協助各種種族的學生適應大學生活。
 
尊重學習獨特性
「現在許多年輕人沒有看過唱片、唱機,都在網路上蒐集資訊,他們可以寫出很漂亮的報告,卻不見得言之有物;種種跡象都顯示出,教授與學生之間可能存有落差。」Stanley主任不諱言,儘管柏克萊擁有四成二的亞裔學生,但許多白種男性教授仍然讓這些其他種族的學生們感到被孤立。
她強調,SLC始終秉持一個理念,就是學生並不是空杯子,讓老師倒水進去。他們有獨特的政治、文化、思想背景,老師教學必須尊重每位學生獨特的學習風格、學習方式與學習習慣,尊重、承認學習者的才華,提供他們豐富的學習環境,協助他們順利轉型,適應大學生活,而不是把自己的框架加諸在學習者身上。
Stanley主任建議,大學教授一定要讓學生知道學習的目標是什麼,教程與授課大綱是很重要的指導方針,必須撰寫清楚,否則學生會感到困惑,不知所從。而學生可以透過同學去了解教程,以知道準備方向,事先預習上課內容。
同儕學習 成效顯著
SLC的重點,正是提供良好的同儕學習模式;Stanley主任甚至認為,同學之間的同儕學習效果,有時還勝過老師指導學生的師生互動,因為有些問題,學生並不敢向老師吐露,只敢跟同學說。
因此,SLC旨在營造一個親密、知性的環境,提供大學生們認識同儕、服務同儕的機會,在學習中心彼此討論、研究、學習,針對不同的問題一起努力解決,互相協助。當然,中心還是會有駐點老師與輔導員供學生求助,並且帶領較大的學習教學社群,「畢竟有時學生不喜歡去辦公室找老師,但主要還是學生教學生」。Stanley主任這麼說。
如何讓同儕學習發揮良好效果?SLC要求來到中心的學生們組成同儕社群,例如6到8人的小團體進行討論,中心有250名課業輔導家教(tutors)提供指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小老師」都是大學部學生,在寫作、數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各個領域上表現優異,還有人負責教授讀書方法。
大學生當小老師 學習動力倍增
為什麼柏克萊不用研究生指導大學部學生,反而請大學生來教大學生?Stanley主任表示,透過向學長姐或同學求助以解決自己的學習障礙,並且透過細部討論來打散課程,了解得更深更廣,不僅縮短了距離感,同儕社群的親密互動,更可讓「大大學」變成溫馨求知的「小地方」,有利於提升學習效果。
此外,Stanley也直言,學校應善用大學部的資源,教學既然是大學生獲取知識最重要的方法,學校不見得要等到研究所階段,才讓研究生體驗教書滋味,可以提早從大學部開始培養學生的教學經驗與責任心,在「教學相長」下,這些小老師都可以做得很好,又可以及早習得公眾演說的技巧,累積當主管的實力,一舉數得。
她還舉例,有位數學系教授的兒子才大一,程度已經可以修習大三大四的課程,但與高年級學生相處總是感覺不自在,在加入SLC擔任小老師後,開始找到了樂趣;也有諾貝爾獎得主大學時曾經當過SLC的小老師,現在回憶起來,都認為是難得的體驗。
針對小老師的選拔,SLC特別擬定一套動態培訓計畫,由了解該領域最新研究與發展的督導人員,施以小老師們十餘個小時的教學訓練,協助他們面對挑戰,尋找自己的教學理論,建立自己的教學哲學。督導人員並且根據學生需求,與小老師做好配對,以使同儕社群的學習模式成功的發揮。
協助新生度過學習轉換期
頗堪玩味的是,儘管柏克萊學生學習中心已有33年悠久的歷史,在校內仍然面對不少挑戰。Stanley主任說,最大的挑戰是來自於老師,SLC常常得跟充滿疑惑的老師解釋:為什麼學生需要學習支援?
她進一步指出,大學生需要學習中心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大理由,是高中生早已習慣有人幫忙安排課程、老師定期提供回饋的被動求學生活,上大學後突然面臨1200人一起上課的大班教學,必須自動自發、自主學習、沒有人強迫的念書,勢必得有一番轉換與調適。
Stanley認為,大一是邁向成年的一個轉折點,但老師們往往會忘記這些新鮮人其實還是個孩子,仍然需要協助;加上每個教授都要求廣泛閱讀,最常發生的問題是到了期中考,學生們才發現自己的學習時間沒有管理好,而過得忐忑不安。
因此,SLC會定期舉辦新鮮人迎新會,告訴他們進入頂尖大學的意義是什麼?該如何學習?如何利用學習中心進行同儕支援?Stanley欣慰的說,幸好SLC過去記錄良好,與各系所保持友善關係,各單位都給予高度支持,與SLC合作,提供專業知識,並且容許小老師們到課堂上觀摩教學。有些教授甚至會認真的問小老師:「你覺得我的表現如何?」因為柏克萊的教授都很關心學生的意見反映,以作為教學改進的參考。
學習中心不是功課中心
還有老師質疑,學生下了課到SLC寫作業、參與討論,SLC是不是變成偷懶者的功課中心、文法中心甚至補習中心?如此一來,是否抹煞了學生自我引導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的潛力?讓學生不知如何自我管理學習進度?
對此,Stanley主任特別強調,SLC認為所有學生都應擁有公平的學習環境,不能因為來到這裡就享有「特權」,所以SLC堅持不提供作業答案,不幫學生做功課,只教與功課相類似的內容。「我們正在研究同學幫同學的同儕學習模式,是否改變了學生的學習過程」。Stanley充滿信心的這麼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