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

教育研究方法



電腦支援協作學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電腦支援協作學習是的一個用電腦輔助協作學習的研究主題。它跟電腦支援協作工作相關。其範圍橫跨心理學電腦科學教育

CSCL 是一個主要的方法,結合協作學習合作學習的優點,經由網路、電腦,使用遠距學習或同地點學習,在網路上或是電子化教室進行學習。CSCL 的目的是:支援學生有效率的共同學習。CSCL 支援學習者之間,意見與資訊的溝通;在學習活動中,協同存取資訊、文件以及授課者、同儕的回饋。CSCL 也支援、促進群組進行、動態活動,可以達到面對面溝通做不到的事情。(比如學習者可以對他們的溝通貼標籤。)

因為網路授課的需求劇增,教育者、授課設計者了解CSCL 的利益與限制是很重要的。就像很多教育活動,CSCL 活動也很難去評估它的效率、效果。早期的努力著重在電腦中介溝通可能有害的效果,但忽略了電腦中介溝通潛在的利益。歷史上,科技創新在傳統課堂教室上,缺少足夠的證據,可以證明科技創新可以增強學習。

CSCL 研究主要的特色在於它多元的方法論:CSCL 研究者採用實驗法、逼進法、談話分析、個案研究等。





--------------------------------



EDR研究方法


EDR研究方法中的EDR指Education Design Research(教育設計研究),是國際教育研究領域一種新興的研究方法論。它旨在以真實情景中的研究者和實踐者的協作為基礎,採用系統的研究方法,通過迭代循環的分析設計開發實施,開發技術產品,一方面提升教育實踐,一方面提煉設計原則和理論。

--------------------------------------

教育研究法概念圖目錄



-----------------------------------------------

九十一學年度第二學期教育系三甲「教育研究法」

教師:潘慧玲                          研究室:教育學院教育學系915
上課時間:週二10:10-12:00pm             話:2341-9613915 (O)
上課地點:教315                              2762-6069 (H)

課程大綱:
一、教育研究之意義、典範與類型
二、    量化研究之基本概念
意義與特徵
變項之種類
假設與操作性定義
抽樣、信度與效度
資料之蒐集、整理、分析與解釋
常用之研究方法
三、    質性研究之基本概念
意義、類別與特徵
資料蒐集的方法
資料的分析與解釋
四、    文獻探討
五、    研究計畫、報告之準備與撰寫

課程要求:
一、閱讀相關資料,參與課堂討論。
二、繳交平時作業。
三、分組搜集資料發展問卷並撰寫報告,進行初步文獻探討並說明研究方法、研究假設、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研究步驟、資料處理等。

報告格式:
報告封面註明:年度學期、課程名稱、授課教授、學生姓名、學號、系級、作業名稱、繳交日期。

成績評量:
平時作業          20%
測驗成績          40%
期末報告          40%
期末總成績將依平時出缺席、參與討論情形酌予加減一至二分。
課程進度:

第一週          2/18    緒論、教育研究之典範
第二週          2/25    育研究之意義與特性
第三週        3/04      教育研究之類型
第四週        3/11    統計公式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
第五週        3/18    文獻探討、研究計畫的內容與撰寫格式
第六週        3/25     質性研究之基本概念
第七週        4/01     量化研究之基本概念:變項與定義
第八週        4/08     研究目的、研究假設、研究問題
第九週        4/15    調查研究法、問卷編製
第十週         4/22    問卷討論
第十一週      4/29    觀察研究法、資料分析與解釋
第十二週      5/06    實驗研究法
第十三週            5/13     問卷諮詢與討論(一)
第十四週            5/20     問卷諮詢與討論(二)
第十五週            5/27     問卷諮詢與討論(三)
第十六週            6/03     問卷諮詢與討論(四)
第十七週            6/10     問卷諮詢與討論(五)
第十八週            6/17     期末考

參考書目

中國教育學會(主編)(1987)。教育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1998)。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文科(編譯)(1987)。教育研究法。高雄:復文。
王文科(編譯)(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伍振鷟、陳伯璋(1985)。我國近四十年來教育研究之初步檢討,中國論壇,211),230-243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 : 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李金泉(編著)(1992)。SPSSPC應用手冊。台北:松崗。
杜祖貽(主編)(1993)。西方社會科學理論的移植與應用西方社會科學理論的移植與應用合作研究計劃論文匯編。高雄:復文。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 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 :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郭生玉(1981)。心理及教育研究法。台北:大世紀。
陳伯璋(主編)(199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簡茂發(主編)(1991)。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楊國樞(主編)(1978)。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
楊國樞、文崇一(主編)(1982)。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楊國樞、李亦園、文崇一(主編)(1985)。現代化與中國化論集。台北:桂冠。
賈馥茗(1975)。教育研究與教育問題。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7 1-26
賈馥茗、楊深坑(主編)(1988)。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滄和、李茂能(編著)(1985)。社會科學研究法辭典。高雄:復文。
潘慧玲(1996)。教育研究。載於黃光雄主編,教育導論(頁341-368)。台北:師大書苑。
瞿海源、蕭新煌主編(1982)。社會學理論方法研討會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嚴世傑、倪安順編譯)(1988)。SPSS/PC﹢使用手冊(上)(下)。台北:儒林。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94). 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4th ed.). Washington, DC: Author.
Babbie. E. (1998/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8th ed.).
李美華等(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台北:時英。
Bailey, K. D. (1987). Methods of social research (3rd ed.).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Bogdan, R. & Biklen, S. K.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3r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org, W. R. & Gall, M. D. (1989). Educational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5th ed.). New York: Longman.
Campbell, D. T. & Stanley, J. C. (1966). Experimental and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for research. Chicago: Rand McNally.
Fetterman, D. M. (1984). Ethnography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Beverly Hills, CA: Sage.
Nachmias, C.F. & Nachmias, D. (1996).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5th ed.).
 潘明宏(譯)(2001)。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文化。
Norusis, M. J. (1983). SPSS-X introductory statisics guide. New York: McGraw-Hill.
Norusis, M. J. (1985). SPSS-X advanced statistics guide. New York: McGraw-Hill.
Norusis, M. J. (1990). SPSS introductory statistics : student guide. Chicago, IL. : SPSS Inc.
Patton, M.Q. (1990/1995).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吳芝儀、李奉儒(譯)。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Popkewitz, T. S. (1984). Paradigm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 London: Falmer Press.
Spradley, J. P. (1980).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Strauss, A. L. (1987).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uckman, B. W. (1999). Conducting educational research (5th ed.)Fort Worth, TX: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Van Dalen, D. B. (1979). Understanding educational research :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