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

數位學習的有效學習模式 Digital Learning effective learning mode

數位學習的有效學習模式



以印地安那大學數位學習中心所使用的實務應用,共分為四個程式,也就是情境、主要概念、演示、應用。對企業而言,其教育訓練的目的,在於使員工接受到對公司競爭有利的知識,並且使這些知識成為員工在工作上的技能,我們可以策略性的眼光來分析這個程式,其結果是以「是否認知到知識」與「是否取得技能」來決定訓練的程式。
一般而言,員工的在技能的取得,一定經過如下的階段:一、尚未知覺到某項知識的存在及其重要性,相對而言,也就沒有該知識所賦予的技能;二、當員工接受到訓練時,也許接受到了某些知識,了解其重要性,但在實務操作上仍不夠熟練;三、等到經過一些練習,員工在知識及技能上均已經成熟,遇到實際狀況時可以運用已有的知識及技能來解決問題。很多人以為訓練到此便結束了,其實不然,最重要的歷程,是在:四、所有的知識已經內化成為員工的潛意識,可以隨時運用這個技能。以學習外語(英語)為例,第四個階段,就是當學習者已經可以不經過思考轉化,直接以外語的思考模式,說出流利的外語。而第三個階段,則是在說外語時,還需要在腦中將中文的意思想一遍,再將其翻譯成為英語。
美國軍方以電腦模擬戰場實際的訓練方式,這種結合技術、教育與模擬技術的模式,後來演進成為學習科技的理論基礎,在美國形成教學科技電腦化教育的學習科技學術領域。
學習科技的應用領域,主要有兩種學派:電腦輔助教學〔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或CBI(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與智慧型引導系統(ITS,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電腦輔助教學以開發循序式教材為主,使用編輯系統來製作教材,學習順序固定且一致,課程難以拆解為小模組,須在專屬之軟硬體系統下使用,但無論在課程設計或使用上,教較為單純簡便,成為市場主流。
智慧型引導系統則希望能運用人類在教學方法與認知學習上的專業知識,動態地根據學習者的特定目標,偏好與需求,來調整學習內容。由於科技的躍進,使此學派的理論與應用逐步落實,而因為網際網路的興起,兩學派都發展出「可再使用學習元件」(reusable learning object)、「內容與控制程式分離」(separation of content and control)的設計概念,使兩學派已有整合的趨勢。
在網際網路發達以後,學習科技逐漸將網際網路納入其研究範圍,其研究重點都集中在:
  • 定義可再使用之學習元件
  • 發展新學習模式
  • 發展學習評估模式
  • 建立內容排序的新模式
  • 建立學習的知識倉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