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

社論-搶救偏鄉教育 須有完整政策行動

社論-搶救偏鄉教育 須有完整政策行動



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日前呼籲並號召優秀的老師到偏鄉任教;此外,他也希望退休的老師們,可以到偏鄉地區輪流擔任志工,例如到台東一個禮拜,晚上陪伴孩子,照顧孩子晚間的生活、也幫助們的學習。只要有一成的退休教師願意花點時間到偏鄉,孩子們的教育和生活就可以得到很大的幫助與改善。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理學院第一位女性院長劉嘉茹,也帶領著醫生、法院庭長、警察分局長等各個階層有成就的博士研究生到偏鄉教學,期望提升孩子們的視野,幫助學生建立主動學習與思考的能力。
都會區的學生、家長、老師為12年國教要不要排富、要不要考PISA之類事情煩惱、爭執,清華大學名譽教授李家同難過地說,十二年國教強調免試,但學生卻要通過會考才能升學,而偏鄉學校的校長看到了會考例題,「難過得眼淚都掉下來了。」因為考題太難,他們擔心孩子根本不會作答。
「教育城鄉差距」的不斷擴大,是台灣必須面對的嚴峻課題。例如,嚴長壽說,目前國際參考數據中有55%與英文有關,而且,想得到國際資訊,幾乎也都要靠英文,因此台灣學生一定要把英文這個重要的工具學好。所以,有能力的家長為了「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紛紛花錢送孩子補習,讓他們提早接觸英文學習的環境。結果促使教育部在日前修改《補習教育法》,禁止補習班教導六歲以下的孩童學習包括英語在內的多項課程。
諷刺的卻是,根據《2013年台灣偏鄉弱勢學童學習貧窮調查報告》指出,有1/4的偏鄉弱勢孩子,無法完整寫出26個英文字母,但是當地卻沒有足夠的師資;特別是目前政府財政困難,不少學校的老師「遇缺不補」,偏鄉教師本來就不夠了,少了人還不能補,這對孩子的學習真的非常不利。
依據教育部的定義,偏鄉學校是指為「地域位處偏遠且交通狀況不便者,或數位學習不利地區之學校」。根據前述《調查報告》指出,偏鄉貧困弱勢學童有72%家中教育資源不足,其中,半數偏鄉學童的家裡沒有電腦和網路設備;台灣高所得家庭一年花費67萬元在孩子教育上,但偏鄉弱勢孩子7成平常沒有補習、5成沒有學才藝。
教育資源缺乏、文化刺激不足,對偏鄉弱勢學童的學業表現造成了負面的影響。然而,除了學業落後,依據各縣市公布12年國教超額比序資料顯示,偏鄉弱勢學童在「擔任班級幹部」、「比賽得獎」、「參加科展」等表現上,明顯落後一般學童1至2成。
除了極少數喜歡自然環境或是熱愛當地文化者之外,居住在偏鄉地區者大都是經濟能力較不佳、家長學歷程度也不高的家庭。許多家長為了養家活口,只得到外地工作,因此,這些地區隔代教養、單親家庭、新住民配偶家庭的比例大都很高,有時還高達7成左右。
因為偏鄉地區有不少「失能家庭」、「功能不足家庭」,甚至是「高風險家庭」,因此學校老師們變成了孩子們的「超級保母」,除了教學,往往還要照顧他們的食、衣、住、行。根據兒福聯盟調查顯示,鄉間教師的工作可說是包山包海,正常教學、照顧三餐、課後照顧之外,孩子們在生活上遇到的各種困難,從配眼鏡、球鞋破了,到生病就醫等等,往往都要靠老師幫忙處理,許多偏鄉老師一天工作14個小時,極度疲累、壓力非常之大,而這也直接造成部分教師們在選擇服務地區時,總想辦法避開偏鄉,因而,偏鄉學校的班級幾乎年年換老師,教學以及師生關係很不穩定,使得教育資源本來就很不夠的這些地區,情況更為惡化,造成偏鄉弱勢家庭的孩子更沒有競爭力。
正因為偏鄉地區不少家庭功能不彰,因此嚴長壽特別寄望退休的教師能到台東擔任志工,這些志工老師不但可以發揮多年教學所長,輔助孩童們學習,更可發揮家長的功能。也讓教師師退休的生活更豐富、更有有意義。
嚴長壽、李家同和劉嘉茹,以及許多投身偏鄉教育的人,他們的努力與付出當然非常讓人敬佩,也期待可以喚起更多人對偏鄉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更為重視;但教育畢竟是國家的公共政策,是政府應該要著力的地方;教育的問題單靠民間力量是不夠的,「搶救偏鄉教育」,政府必須要有更完整的政策與積極的行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