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1日 星期三

教育的語言

教育的語言

三、教育的語言
(一)通用定義:1.約定型:是一種約定(stipulation),規定某詞語在特定的討論空間、討論形式中,以特定的方式理解。 2.敘述型:以既有的用法來解釋所定義的詞語。 3.計畫型:有指引實際行動的效果,而不只是在表達適當條件下足以促成實際行動的前提而已。
(二)教育口號:教育口號是鼓勵教育運動的主要觀念與態度的信念,可以說明並助長整體精神,對成員提出保證和鼓舞。
要掌握口號當時的教育情境,若不參考教育情境就無法得知口號的意義。
而且口號應該得到獨立的驗證。 「口號」在許多方面與「定義」有明顯的不同,教育口號全是非系統化的,在方式上並不嚴謹,頗為通俗,不經嚴謹的思索便會被熱情地、不容置疑的傳誦。
教育口號也是鼓動教育運動的主要觀念與態度的信號,可以說明並助長整體精神,吸引新的擁鼓者,同時對舊成員提出保證和鼓舞。但口號與定義有一相似之處必須注意,就是隨著時間的過往,口號帶被擁護者及批評者作望文生義的解釋。因此,口號愈來愈像是與字義相關的信條或論點,而不僅僅是鼓舞的信號。當這種情形發生時,便要驗證口號究竟是一種字義
的主張,還是一種實際社會活動的信號,兩者不可混淆。
(三)教育隱喻:「隱喻」指的就是在兩件事件之間有一個重要的相似性,但不明言其相似之處;一個隱喻是否具有價值或代表是否適當,就在表達的相似之處切合所在的上下文之規範。 教育隱喻通常用於反省及組織有關學校教育得社會思潮和實際行動。
關於隱喻的限制Sheffler提出了另一種看法:可以就隱喻的限制,指出其所提出的類似點無法適用之處。每一個隱喻都有這種限制,那就是只說明主題的一面,卻需要其他面來補充。這種限制,並不能作為完全排斥隱喻的理由,若然,就像科學領域裡,一種新理論的提出,就含著要把原來的理論推翻的意思一樣了。無論如何,比較各種變通的隱喻和比較各種變通的隱喻和比較各個替代的理論一樣,在指出一個主題的各種不同特性上,都有啟示作用。這種比較或賦予主題一種全新的獨特性,因為知道從那些途徑可以看到一個事物的不同面貌,就可以了解到許多使該物獨特,而與眾不同之處。
(四)教學:教學有各重要的特質,此特質與學習方式有關。
教學分成日常標準用法、操作用法;教學在文字脈絡裡採取日常用法。教學是一種活動。 
(五)教與說:教學不以發佈命令的方式,而是透過其他各種不同的方式,使欣賞、享受和理解的活動萌芽。目的在於將教育使用的語言弄清楚,思考語言的方式與思考習慣的不同有事要釐清的部分。
●本文源自於:
網路文章:http://www.edu.ndhu.edu.tw/note/notebook/94-1/sch1-2_(08)941218.pdf /http://blog.xuite.net/wujunsam/eduphi/15194462


謝富樂(Scheffler)提出教育本質四大概念:(合作爭議多)
複合概念(A Complex Concept):二個或二個以上單一概念結合為一複雜概念,教育活動範圍廣泛包括教導、學習、輔導、考試、課程、教材、教師、學生與學校等概念,均可相互組成與教育有關的內容
爭議性概念A Contested Concept):因為教育具有複合概念,不同哲學理論、政治意識與學者針對教育定義均有不同,甚至兩極端的教育概念,因此教育本質上具有很大爭議。
多樣態概念A Polymorphous Concept):教育歷程具有多樣態,並非單一或單純,因此教育歷程中涵蓋範圍包括教、學、訓導、考試、評量等,因此教育具有多樣態且非常複雜。
工作─成效概念A Task-achievement Concept):教育工作─成效概念即為教育活動的過程與結果,由工作概念中指出教師必須具有意願與熱誠,同時要求具有專業精神教育,而由成效概念則指出教師必須具備能教與會教的能力。顏習齋修正了董仲舒的主張,說:「正其誼,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與「任務─成效的概念」相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