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不應是強制
近日一則關於語文教育的案例又引發了人們對教育問題的深思。一道小學一年級的語文閱讀題中涉及“孔融讓梨”的故事——“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么做?”該小學生回答“我不會讓梨”,老師判其回答錯誤。小學生的父親將其發上網,引發圍觀與熱議。
坦白說,傳統的語文教育,確實無法與德育脫節,因其教學內容中相當一部分與文言文、古詩詞相關,這些均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濃縮精華,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占據了重要地位,無論人們對儒家持何種態度,儒家思想真真切切地對中國人形成了極大的影響。重道德、向聖人學習的學習方式沿襲已久。它幫助社會樹立了一種價值觀與人生觀。
1 則留言:
在道德的理論素有「知德」與「行德」之爭。
如此討論對道德教育並無實質幫助。
國小低年級學生要考高階的認知或價值判斷,也不盡合理。
幾年前,道德教育倡導傳記、楷模,個人認為至今仍可為道德教育的可行方法之一。
隨年紀的增長,合符實境的兩難議題、價值澄清也是可能的教學模式選項。
不必激情,不必小題大做,甚至不必大驚小怪。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