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道德反身性

下班前同事談起就讀國中的兒子,反應英語課時,老師的言語傷害到他的朋友(同班同學),並質疑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他可不可以用相同的話來回應英語老師。

我們大人經常以自己習慣的話語和學生對話,忽略成長中的學生可能的反應。

其實同學要求不過是道德的基本要求的反身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在教室的場域中,學生和教師處於權力不對的情境,在文化的教條中我們還是希望學生「尊師」。

接著我閃過一個念頭,如果教師的行為不宜,是否應該有相關處戒機制,事實這部分在教學現場的規範是相當模糊的,除了明確的違犯刑法,但教師似乎應該受到更高的道德規範,只是人非聖賢,也可能教師的行為是無意識或下意識,如果沒有當的覺察機會,我們可以推論,類似的行為模式會一再的發生。

如何提昇教師教學現場的覺察力呢?其實我也沒有答案。

沒有留言: